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_陈瓷【五册完结】(80)

  写封信骂骂对方,在普通人之间也就是骂几句娘的问题,最多也就是偷着砸对方的汽车玻璃。可是,在曹操和袁绍之间,那是血流千里的问题。曹操对荀彧说:“我想讨伐不义,可是实力不敌,怎么办?”“不义”就是袁绍,曹操都不愿意提袁绍的名字了。拳头硬,想揍谁就揍谁,拳头不如别人的硬,就做缩头乌龟。暴力思维,是曹操、袁绍这样的军阀的不治之症。

  可是,在荀彧这样的导师的思维里,暴力不是问题的关键,人心才是问题的根本。荀彧惊讶地说:“谁说你实力不如袁绍?公有四胜,绍有四败……”荀彧的“四胜四败”颇合汉末品人的时尚,其主要内容就是曹操VS袁绍:度胜:曹操“明达不拘,唯才所宜”VS袁绍“貌外宽而内忌”;谋胜:曹操“能断大事,应变无方”VS袁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武胜:曹操“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VS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德胜:曹操“从容饰智……以收名誉”VS袁绍“至仁待人……行己谨俭”。荀彧的“四胜四败”,全面地比较了曹操和袁绍,充分挖掘了曹操的优势。

  《三国演义》

  第十八回,写到郭嘉在用“十胜十败说”坚定了曹操抗拒袁绍的决心,其实是让郭嘉贪了荀彧的功劳,是《三国演义》对历史的又一处误读。大家读《三国演义》,对郭嘉的“十胜十败”赞赏不已,却不知早就有人质疑历史上是否真正有过“十胜十败”。

  荀彧“四胜四败”:度,谋,武,德;郭嘉“十胜十败”: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我们比较一下“四胜四败”和“十胜十败”,就会发现一个天大的问题:二者雷同严重,而且绝非巧合。

  现在将“四胜四败”和“十胜十败”中雷同的部分摘抄如下:

  荀: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郭: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公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荀: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郭: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荀:……士卒虽寡……此武胜也;

  郭:……以少克众……此武胜十也。

  荀:绍凭世资……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

  郭: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

  如此雷同,惊!

  《三国志》里荀彧的“四胜四败”和《三国演义》里郭嘉的“十胜十败”的导入语也是雷同的,都是拿项羽和刘邦说话,都是说强者项羽失败而弱者刘邦胜利。还有结尾,荀彧提出“四胜四败”后建议先打吕布。郭嘉提出“十胜十败”后也是建议先打吕布。

  如此雷同,“雷”!

  要是荀彧和郭嘉真的都在曹操面前说过这样的“四胜四败”或“十胜十败”,那眼里一贯揉不得沙子的曹操,一定会追究荀彧和郭嘉谁“抄袭”了谁,那时二人就有一人以“史上最早的抄袭者”而“永垂不朽”了。

  那么,二人谁是“史上最早抄袭者”呢?

  荀彧的“四胜四败”,概括得已经相当全面,郭嘉的“十胜十败”却有点像是中学生写作文凑字数、三流作家赚稿费挤字数了,郭嘉的十个方面,概念混乱,不合逻辑,“道”和“义”“德”“仁”,“治”和“明”,能区分得开吗?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郭嘉的“十胜十败”有“词肥义瘠”和“大而不当”之嫌。另外文学家曹操开建安文风,建安文学风骨洗练。赤壁之战那么大的事情,曹操给孙权下的战书却只有区区30个字:“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办事注重效率,写作讲究简洁的曹操,能允许郭嘉在那里慢条斯理地阐述生拼硬凑的“十胜十当”吗?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郭嘉的“十胜十当”很可能是假的。但是也不能说郭嘉抄袭了荀彧,因为那时的人不会如此可耻,更何况郭嘉还是名士!这是后人把荀彧的“四胜四败”附会到了郭嘉身上,又“泡”成了“十胜十败”,然后以讹传讹。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中郭嘉的“十胜十败”似乎有史可依。《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傅玄的《傅子》写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败”。《三国演义》里郭嘉的“十胜十败”就是裴注版“十胜十败”的原文。荀彧的“四胜四败”则见于《三国志·荀彧传》。作为史籍来讲,《傅子》的权威性与历史地位远不及《三国志》,仅从裴松之注引《傅子》的只言片语上看,其内容已是多有舛误,不足采信。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