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乾隆十三年((乾隆三部曲第一部_高王凌【完结】(46)

  [16] 《啸亭杂录》卷1《不喜朋党》;《水窗春呓》卷下《部吏口才》:彼时不论君子小人,在上在下,皆有才略智术,故办事如火如荼光焰万丈耳。国家全盛,此则关乎气运也;又见其《古人干练》条。

  [17] 雍正十三年九月壬申谕。

  [18] 乾隆十三年八月甲子谕。

  [19] 乾隆九年三月谕。

  [20] 乾隆九年五月谕庚子谕。

  [21] 乾隆十三年七月辛丑谕。

  [22] 乾隆九年七月庚子谕。

  [23] 参见高王凌“叫魂案之前因后果”,《政府作用和角色问题的历史考察》,海洋出版社,北京,2002。

  16.民玩

  乾隆初年,随着国家赈济活动的大幅度增加,民众“闹事”也增加了。它形成了一个“风潮”,主要发生于乾隆初年,特别是乾隆六年至十三年这一个时段。目标也不是一般的“闹粮”,还有“闹赈”、“冒赈”。其中与日常平粜有关的,主要是一些小规模的骚乱,其目标是希望政府更多地增加一些低价粮食的供给。[1]参加者多为经济作物种植者、手艺人、雇工以及营兵等,而非粮食生产者。规模一般不过几十人,很少至百人以上,这是与其它闹粮事件颇为不同的。它也不应称之为什么“人民反抗”,[2]而不如说是他们的“反行为”,可能更切近些。看来正是政府赈粜“福利”的扩大,反而增加了这一类的“需求”。问题就摆在这里:是为此而建立更多的“福利”措施,以及更大规模地扩大仓储,以至把政府干预扩大到极致呢(这将带来严重的费用及其它问题)?还是寻求其他可以行之久远的解决途径?

  在处理此事时,朝廷矛盾重重,也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乾隆四年六月,安徽巡抚孙国玺即曾“批饬预期报旱之怀宁等县愚民,及审究哄堂求赈之芜湖县劣衿等”。得旨:览奏,朕怀诚慰。汝所办理,亦觉得中,可嘉之至。

  八月癸卯,禁刁民敛钱告赈传单胁官恶习,谕曰:

  朕即位以来,偶遇水旱灾伤,真视为己饥己溺,百计经营。散赈蠲租,动辄数十百万,此薄海内外所共知者。无奈外省官员多言,屡赈之后,民情渐骄,言念及此,殊可痛恨,即如今年江南地方,初夏未雨,即纷纷具呈告赈。是不以赈为拯灾恤困之举,而以赈为博施济众之事矣。

  更有一种刁民,非农非商,游手坐食。境内小有水旱,辄倡先号召。指称报灾费用,挨户敛钱。……迨州县踏勘成灾,若辈又复串通乡保胥役,捏造诡名,多开户口……不能遂其所欲,则又布贴传单,纠合乡众,拥塞街市,喧嚷公堂。甚且凌辱官长,目无法纪。以致懦弱之有司,隐忍曲从。而长吏之权,竟操于刁民之手……

  再者荒岁冬春之际,常有一班奸棍,召呼灾民,择本地饶裕之家,声言借粮,百端迫胁。苟不如愿,辄肆抢夺。迨报官差缉,累月经年,尘案莫结。

  乾隆六年,广东、福建、江苏等地都出现了民众“闹赈”的事件。如广东潮阳等地米价昂贵,五月初旬遽行停止平粜,因而罢市,男妇拥挤县堂,恳求粜米。该县已许开仓,尚有不法之徒,拥入典史衙署,毁碎轿椅等物,督抚竟不奏闻。七月庚午,上谕:百姓罢市,闹入官署。此风断不可长,必应严加惩治,以儆刁风。

  此时在皇上眼中,“冒赈”还不是主要问题,更大的危险乃在于“讳灾”。乾隆七年三月戊子,因江南准、徐、凤、颍等处连年被灾,发生了民人困苦,流离载道,至有茹草伤生者;而所赈户口人数遗漏甚多的现象。上谕:

  从前那苏图等俱有讳匿之意,其意不过以地方有一二奸民希冀冒滥,借口渐不可长。所属州县官员则以为上司讳言灾荒,遂承奉意旨,以重为轻,以多为少,上下相蒙,而民隐不能上达矣,独不思小民之指称饥荒,望希恩泽者,不过数人。岂可以数人之诈伪冒滥,而使千百良善之民,饥馁穷阨,至不能完其家室,保其躯命乎。况多费钱粮之害尚小,而讳灾病民之害甚大。

  仍欲大行赈济,而不愿因“一二奸民”,头足倒置,于基本国策有所改变。

  八月乙巳,在江苏高邮、宝应、淮安等处却发生了例不在赈的城市居民及有力之家,聚众罢市抬神,哄闹公堂衙署,勒要散赈的事件。是月,谕:

  奸民敢于倡乱者,良由平日之恩泽不逮,及至有事,威又不能伏其心;而或者务为掩饰以期无事,是以民不知惧耳。

  所应行者,当“恩”、“威”并著。时任江苏巡抚徐士林病逝,其遗疏云:

  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纷更,广视听而中有独断,爱民勿使之骄。[3]

  乾隆八年二月癸卯,谕:

  上年上下江夏秋被水,朕恫瘝念切,蠲赈频施;又令兴修水利,整理河防;所费帑金,以千百万计,而无知愚氓,有以查赈稍迟,聚众强求者。且有并未迟缓,已得赈粮,仍随众扳号,希心分外者。更有狡猾之徒,本籍赈过,即携眷逃荒,复赴邻境留养,及至下月,又奔回本籍领赈者。甚而本非无业贫民,串通胥吏,混入赈册。或依藉声势,冒滥与赈。种种情弊,层出不穷。

  而各属生监藉有贫生一体赈恤之例,即家非贫窭,亦冀邀恩。所求不遂,即从中生事,煽惑阻挠。身列衣冠,恬不知检。士习民风,浇漓若此。……不以荒歉为可忧,而以荒歉为可幸。恃特沛之恩膏,启无穷之希冀。本计不敦,骄风日炽,势将何所底止。习俗之漓,莫此为甚。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