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国杀_洪兵【完结】(49)

  就秦国当时的实力,单独收拾韩、赵、魏还可以“手到擒来”,一起收拾也不见得会吃什么亏。但是,秦国与齐国、楚国基本上没有正面交手,唯一的一次远袭齐国,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秦国贸然进攻周天子的封邑,必然会引发天下诸侯的连锁反应。就算魏、韩不敢插手,齐国、赵国、楚国也绝不会坐视不管,而是联合起来“勤王”,趁机把胆大包天的秦国打残。一旦得手,魏国、韩国就会蜂拥而上,甚至秦国后院的戎狄也跳将出来抄秦国的后路。这样一来,秦国将面临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的被动局面。

  “五国攻秦”是“连鸡”,但高举“勤王”幌子的诸侯联军不是“连鸡”,难得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大家一起“打土豪分田地”。秦国这么肥,谁不想多分一杯羹?

  对于张仪的冒险路线,司马错坚决给予了驳斥。他认为,秦国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吃掉中原,因此应该先易后难,练好内功再出关。怎么练呢?——趁着巴、蜀之争,一举灭掉蜀国。

  司马错列举了剿灭蜀国的三大好处:

  ——蜀国与秦国国力差距巨大,秦军在巴国的协助下可以轻易取胜,一举吞并蜀国。

  ——蜀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能够极大地提升秦国的实力。

  ——蜀国政治昏乱,秦军可以高举“除暴安良”的大旗,夺取舆论高地,中原诸国找不到口实联合进攻。

  总之,讨伐蜀国是“名利双收”,进军中原则是“作茧自缚”。何去何从,不是明摆着的吗?

  张仪头脑发热,好在秦惠王不发热,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秦国军队南征,只用了十个月便攻克蜀国全境。经此一战,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史记》的说法是:“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秦国在蜀国得手,巴国很开心,蜀国倒是说不上有多惨,真正叫苦不迭的是东面的三晋。因为秦国刚从蜀国撤退,直接就把军队开到了中原。随后的几年里,秦国分别给三晋做了很多盘“铁板烧”:公元前316年,攻打赵国,夺取中都、西阳。

  公元前315年,攻打韩国,夺取石章。

  公元前314年,攻打魏国,夺取曲沃;攻打韩国,夺取岸门,斩首万余人,韩国太子仓作为人质,入秦求和。

  公元前313年,攻打赵国,夺取蔺。

  此后,秦国见三晋没有多少油水可捞,这才与魏国在临晋会盟,将目标转向了南边的楚国,暂时结束了对三晋的武装倾轧,“合纵”与“连横”初次交锋经过几年的余波荡漾,终于沉寂了下来。

  6 三大国各样心肠

  秦国的东进打得热火朝天,三晋被揍得四处打滚、满地找牙,中原硝烟不断、战火连连。此时,战国就像是一个热闹非常的QQ群,“群主”秦国与三晋的头像在频繁闪烁。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楚国一直不在线,另一个“群主”齐国也显示着“离开”,这是怎么回事?胆小的楚国“隐身”也就算了,非常乐于凑热闹、打太平拳的齐国怎么也在“潜水”?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同属七大国之一的燕国居然“断线”了!

  北方的两个大国,一个“断线”,一个“潜水”,突然让“战国QQ群”谜影重重。要揭开这个谜,还得从燕王哙继位说起。

  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儿子继位,是为燕王哙。这个新君主不得不承认,在屈指可数的七大国中,燕国是国土最偏的、发展最慢的、实力最弱的。当然,燕国也是运气最好的,要不是南面有赵国和中山国挡着,恐怕早被“群主”魏国灭了百八十回了。

  但是,将国家的安危寄托在赵国这堵“人墙”上,始终不是长久之计,谁敢担保“人墙”不会来个“转身抽射”?再说了,燕国东南角还与齐国接壤,直接暴露在大国的攻击范围之内。齐国一天天强大,燕国还能活几天?

  若欲安全,必先强国;若欲强国,必先变法。——这是战国初期诸侯国的金科玉律,是六大国实践证明的历史经验!燕王哙要确保燕国无虞,就必须搭上变法的末班车。出于这个目的,燕王哙在继位后不久,就拜了一个叫子之的人做宰相,开始大规模变法。

  子之,燕国人,履历不详。他从政的特点,按《史记》的说法是“贵重主断”,也就是有魄力、有胆识,办事果断、雷厉风行。让这样的人主导变法,燕王哙当然非常放心,认为自己选人得当。

  变法,可以成为国家繁荣昌盛的手段。变法,也可以成为个人满足野心的工具。

  随着变法的逐渐深入,手握大权的子之对国家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个人私欲也急剧膨胀。贪恋权势的子之已经不满足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开始朝着“谋国篡位”的目标进发。

  为了达到险恶的目的,子之给燕王哙谋划了一局棋,一局分三步完成的死棋。

  第一步棋是子之的好友、苏秦的哥哥苏代走的。

  公元前318年前后,苏代代表齐国出使燕国,燕王哙就问他:“齐王怎么样啊?”苏代答:“不行,做不了群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