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_金纲【完结】(127)

  据说,太宗讲述完这个故实后,“为之恻然”,很为这事难受,有不忍之意。而听故实的大臣李昉则说:“涪陵悖逆,天下共闻。西池禁中事,若非陛下委曲宣示,臣等何由知之?”涪陵公赵廷美悖逆之罪,天下都知道。但金明池和禁中家族谱系事,如果不是陛下您这么细致地讲述,臣等上哪里去知道这些事啊!

  李昉这一番话,更透露了史官试图“嫁祸”太宗的意图。同样是赵廷美的“罪恶”,一面说“天下共闻”,一面说“何由知之”,意思就是:没有你太宗赵炅,我们都无法知道赵廷美具体的罪恶是什么,更不知道赵廷美原来从根本上,就不属于“兄终弟及”谱系中人。如此,外界流言所谓铲除赵廷美是为了结束“金匮之盟”太后“慈训”“兄终弟及”就落了空。看上去这话是为太宗“抹粉”,但因为给赵廷美治罪,已经召集群臣集议,各人罪行已经公之于众,现在又说那些罪行都不知道!而赵廷美乃是赵家老四,此事早已“天下共闻”,现在又说原来老四不是杜太后所生!所以这种“抹粉”实质上乃是“抹黑”,那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欲盖弥彰。

  “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

  赵廷美案,是大宋皇室内部的一场权力分配活剧。与历史上的其他骨肉相残的活剧比较,这应该是最温和的一次。

  秦嬴政死后,胡亥和哥哥扶苏争天下,扶苏死;西晋时,以诸位兄弟为主,争夺天下的“八王之乱”,更将中原大地搅动得天昏地暗,血雨腥风;大唐帝国的“玄武门之变”,乃是一场兄弟直面相残的伦理惊变;五代十国期间,兄弟间在流血中争夺帝位,很不鲜见。

  宋太宗赵炅,在俗称“瓶颈”的宋初第二代政权期间,好歹算是平稳度过,最大的利好是:此案没有惊动民间士庶,没有影响文官制度的改良,没有减弱对契丹的抵抗力度,没有放松对藩镇习气的持续性弭平,如果说有什么负面问题留下,那可能就是对天下道义精神的戕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至善”,不是“终极之善”的意思,而是“角色化原理下应有之善”。人,无往不在角色中。太祖在后周时代,是“臣”;践祚之后,在朝堂上,就是“君”;回到家里,见到杜太后,就是“子”;等等。为人君者,其“至善”的伦理尺度是“仁”,为人臣者,其“至善”的伦理尺度是“忠”,为人子者,其“至善”的伦理尺度是“孝”。现代的总统,在总统府里办公时,是“总统”;乘坐地铁时,就是“乘客”;面对自己的太太,就是“丈夫”;面对自己的女儿就是“父亲”;等等,诸如此类。宋太宗赵炅,在“赵廷美案”中,可能收获了“嫡子继承”的权力分配古制大法,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成果,但因为对手是自家兄弟,这种争夺,就意味着对“九族和睦”关系的破毁,也是对“兄友弟悌”模式的破毁,用《大学》“修齐治平”的尺度来衡量,太宗,作为哥哥的角色,与他的哥哥赵匡胤比较,未能达致“至善”境界,有惭德。

  此外,就赵廷美言,他果然是在推演一场“奸变”的“阴谋”吗?事态果然有那么严重吗?

  可以看看太宗的孙子,宋仁宗,他有一个处理此类案例的故实。

  说有一个举子,给权知成都府的官员献诗,内中有句云:“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补足意思,翻译成白话就是:知府您啊,只要派出精兵,把守住川蜀东大门剑门,然后烧毁中原进入四川的栈道,这样,我们西部四川就是另外一个邦国。

  很明显,这个举子在自命诸葛孔明,试图与大宋二分天下。这类小文人造反,固然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呆气”,但毕竟算是一种“奸变”“阴谋”,比起赵廷美来,罪行要实在得多,也严重得多。

  所以成都府尹心怀恐惧,甚至都不敢自己处理这个案子,就将这个举子上了枷锁,然后给宋仁宗上了一道表章说这个事,无非也是要求“诛灭逆贼”之类。不料仁宗看后,甚至带着一点轻蔑回复道:“此老秀才急于仕宦而为之,不足治也。可授以司户参军,处于远小郡。”这是一个没有功名的老秀才着急做官干的活儿,不足以治罪啦!可以授给他一个小官,司户参军。看看川蜀哪一个边远点的小郡有缺,补一个给他。

  然后这个老秀才就到任去做官了。但老秀才为帝国的宽宏大量所震慑,越想越是惭愧,周遭估计也没有什么人瞧得上他,他活得没有啥尊严。史称“不一年,惭恧而死”,不到一年,羞惭而死。

  所以,假如太宗赵炅有孙子仁宗赵祯的宏达,将赵廷美负气而言的“愿宫车早日晏驾”,视为一种牢骚,至多视为一种狂妄,一笑了之,也许未必能如现在这样锻炼为一桩大狱。那样,太宗兄弟间,也许还有另外的解决方案,一旦寻求到这个方案,太宗一朝也许就会更为祥和,更少戾气,或者也更接近“承平之世”的美好人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