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_金纲【完结】(181)

  “襄王可以吗?”

  襄王,就是赵元侃。

  寇准马上回答:“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最知道儿子的就是父亲。圣上的考虑既然认为可以,请立即决定下来。

  于是,定了下来:襄王赵元侃为太子。

  这事还有另外的版本,说立赵元侃,就是寇准直接提名。说太宗将寇准从青州召回,就是想“问后事”,所以才给他看大腿上的箭伤。但寇准回答:“知子莫若父,臣愚,不知也。”太宗不满意,坚决要寇准提名。寇准再拜后说:“臣观诸皇子,惟寿王得人心。”寿王,就是赵元侃,此时封襄王,正式立太子后,改封寿王。史官记录,往往以后封者为准。

  史称“上大悦,遂定策”,太宗非常高兴,就定下国策,“以寿王为皇太子。”

  《续资治通鉴长编》也有记录说:“以襄王元侃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用寇准之言也。”虽然这条记录的时间不准确,但太宗立太子,寇准居第一功,是没有疑问的。

  立太子,那是要有一番大礼的,很盛大。这种册立太子的“嫡子继承”皇位制度,从唐代中期以来,已经荒废很久了。现在,到了太宗时代,得到恢复。当太子从太庙回来,车驾走在街上,京师之人都聚拢来看,一个个都很喜悦,有人看到太子的丰仪,就说:“少年天子啊!”

  后人有议论:“由此可见,真宗之立,不仅是太宗本意,也出于大臣之议论,庶民之推戴,而非出于太宗之私心也明矣。”

  但寇准“刚猛威断”得罪人太多,后来遭遇诋毁,再一次让太宗不满意,二次罢官,去做邓州的知州了。这样,太宗病逝时,吕端独自承担起拥立太子的职责。这是后话,容当慢表。

  太宗晚年,将吕端和寇准提拔为宰辅,实有作为顾命大臣的意图在。他这个决定,让大宋和平进入第三代,且持续性地步入太平盛世。

  价值制衡

  钱若水,是完全不同于所有名流的一位大臣。

  他在宋初的“君臣博弈”中,以臣子的清望和独立,展现为前所未有的模型。他脱略了五代以来的积习,直接回到春秋战国,以一种孤傲清隽的人格力量,让君王不敢小觑。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在钱若水这里得到一次意味深长的铺垫。

  至道三年(997)的一个夏天,太宗对钱若水说:“士之学古入官,遭时得位,纡朱拖紫,跃马食肉,前呼后拥,延赏宗族,此足以为荣矣,岂得不竭诚报国乎?”士大夫学古人经典,考举入官,遇到天时得到官位,穿戴官服,骑马吃肉,前呼后拥,朝廷荣赏连及宗族亲属,这风景,也足够得上荣耀啦。这样的士大夫,能不竭诚回报国家吗?

  钱若水没有料到堂堂大宋帝王,会说出如此一番没有格调的意见。于是,他给出了一番格调高远的回应:高尚之士,不以名位为光宠;忠正之士,亦不以穷达易志操。其或以爵禄荣遇之故而效忠于上,中人以下者之所为也。

  高尚的士大夫,没有人会拿名位当作荣宠荣耀;忠正的士大夫,亦不会因为穷困或腾达而变异志向操守。陛下说的这些,因为有爵位、俸禄、皇上的恩宠,这才效忠于社稷、朝廷、皇上,这是中等以下的所谓士大夫才有的现象。

  太宗羞愧,“然其言”,认为他说得对。

  这是“价值制衡”的又一个有趣例证。

  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士大夫所有者,价值,是一绝大权重。在任何一个有道邦国中,价值制衡,都是有效的。在价值沦丧、人性泯灭的无道邦国,价值制衡,不过是一个稀薄的梦想。而在价值被嘲笑,犬儒主义盛行的末世邦国,所有的试图诉诸价值制衡的士大夫,都是不明智的。所以孔夫子有言:“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逊)。”对于士大夫而言,在有道邦国,要有批评的勇气也即“危言”,要有正直的行为,也即“危行”;在无道邦国,要有正直的行为,但言语要小心谨慎,也即“言孙”。孔夫子甚至主张,“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国有道可以做官;邦国无道就藏身退隐。钱若水认为他所在的大宋邦国是有道邦国,故可以“危言”而且“危行”。而太宗也确实是一个有道君王,对他的“危言”,理解,认同。

  但不久,正做着工部侍郎、同知枢密院事的钱若水被罢为集贤院学士、判院事。这等于从一个军政职务改为文职官员。虽然文职很荣耀,但实际的军政权力没有了。这事也许与钱若水的一番孤傲直言有关。依钱若水的敏感,他不能不多想一点。

  后来有个叫刘昌言的给事中被罢官,太宗对赵镕等人说:“看到刘昌言了吗?”赵镕回答:“经常能看到他。”太宗问:“他涕泣了吗?”赵镕答:“跟我们说话时,常常流泪涕泣。”太宗说:“一般都这样——当被晋用的时候,不能悉心做好在职之事,一旦被贬,又涕泣哀叹。”钱若水在旁,不喜欢帝王对士大夫的这种奚落,就说:“昌言实未尝涕泗,盖镕等迎合上意耳。”刘昌言其实没有涕泣,这是赵镕等人在迎合陛下而已。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