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_金纲【完结】(184)

  野史,宋人陈师道《后山谈丛》记录一故实,可以从中看出端倪。

  “李相昉在周朝知开封府,人望已归太祖,而昉独不附。王师入京,昉又独不朝。”宰辅李昉在后周时,知开封府,当时太祖赵匡胤已经有了很大威信,很多人都在攀附这位殿前都点检,只有李昉不去巴结。等到陈桥大兵进入京师,李昉又独自不去朝见。

  这样,李昉就成为大宋建国的一个异数。

  所以,初期,赵匡胤将他贬为道州司马。道州,在今天的湖南南部,与广东接壤。从汴梁到道州,有两千多里路。李昉上路后,步行,每天走十几里。同行有监护,问他,他说:“不急,等着,后面还会有诏命。”太祖知道后,下诏要他骑马去上任。他不去买马,去买了头驴,慢慢骑着去上任了。

  后来又调到延州做别驾。延州,即今天的延安,那时属于边境地区。别驾,相当于通判,是州郡的第二或第三把手。按规定边境州官有三年期限,但到了期限,李昉不愿意往内地迁徙。后来朝中宰相向太祖推荐了李昉,说“可大用”。于是召他到兵部。李昉辞别了五次,不准,于是进京。但路上走到长安时,称病两个月,朝廷派来的中使催促他尽快回朝复命,到了洛阳,又称病一个月,而后才走。好不容易这才到了汴梁。见到太祖后,他在等待一个结局。没有料到的是,“上劳之”,皇上很是慰劳了他一番。李昉这才受到感动。仿佛卧龙先生被刘玄德“三顾茅庐”感动一样,于是,说了一句让太祖感动的话:臣前日知事周而已。今以事周之心事陛下。

  臣此前只知为后周服务而已。现在愿以为后周服务的忠心为陛下服务。

  史称“上大喜”,皇上大喜,说:“宰相不谬荐人!”宰相真没有胡乱举荐人。能得到李昉,太祖真心高兴。

  李昉就用这种方法,“前倨后恭”,完成乱世之后,读书人的一点孤傲式自尊。看起来很可笑。与誓死不背叛后周的韩通将军比,他屈服了;但是与范质等人比,他扼守了一点士大夫的荣誉;与陶谷比,他坚守了不主动阿附的门限。值得庆幸并值得原谅的是,大宋乃是一个有道邦国,李昉此举,气节有亏,但不是附逆。文明展开,需要更多模型,李昉的模型,意味深长。

  《后山谈丛》记载的李昉故实,与国史记录或有抵牾,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对于进入传统且有效传播的故实而言,文本可以独立获得独立的意义系统。至于如何鉴别“真伪”,需要思想史和辨伪学的双重介入。

  与薛相一样,李昉并没有多少传奇故实,但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士大夫的一种倾向:明哲保身,立言自重。

  太祖晚期,对赵普的“专断”有所警惕,当赵普被雷德骧、雷有邻父子弹劾时,他有了罢黜赵普宰辅的意思,更由于卢多逊与赵普不和,太祖也听到了更多赵普的坏话,因此,特别想听听后周宿臣李昉的意见。但李昉的回答很让太祖不满,李昉说:“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臣的职责所在,主要是负责草拟书诏,至于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我能知道的。

  太祖时,李昉没有做到宰辅。到了太宗朝,因为赵普、宋琪做宰相很久了,朝廷也希望能有后继者,但宰辅需要资历,在老臣中,没有人比李昉资历更老,于是李昉开始参知政事。赵普出镇河阳后,李昉又拜平章事,正式成为国家丞相。太宗一朝的“文治”,因为有李昉这样的文人参与,越来越有文明气象,距离五代乱世,已经越来越远。

  李昉为相,在处理大宋与契丹的关系上,是“主和派”。他的名言就是:“屈己修好,弭兵息民”,皇上要委屈自己,努力与契丹修好;尽量停止战争,让百姓休息。

  这一条原则,后来成为大宋诸臣中“主和派”劝谏君主的关键词,也成为君主自我标榜的关键词。

  为了做到“弭兵息民”,李昉几乎不讨论北向用兵之事。几次应诏上书,也都是主张不用兵。对边备也不上心,更多的日常生活,都在“赋诗宴乐”。这样的姿态,连“布衣”人物都看出来了。于是有个“布衣”名叫翟马周的,就击响了“登闻鼓”,诉讼李昉这些事,认为他不适合做宰相。太宗听后,也适当地给了李昉一点“薄惩”。

  一钱不值

  李昉人很厚道,待人有“恕道”,史称与人打交道“不念旧恶”。乱世中,他看到了太多的睚眦必报,因此,在朝臣的位置上,他总是小心谨慎,“无赫赫称”,没有那种盛大显著的样子,很低调。但即使这样,还是被人嫉妒。陶谷嫉妒他,卢多逊嫉妒他,张洎也嫉妒他,尽管他对陶谷一让再让,对卢多逊从无一句恶语,对张洎更主动交好,但嫉妒,该来,还是来。

  李昉与卢多逊平时很友好,但卢多逊多次在太宗面前说李昉坏话。有人甚至透露过卢多逊的背后毁谤之言,但李昉不信。直到李昉做了宰辅,太宗跟他说卢多逊事,李昉还在为卢多逊辩护。太宗忍不住说:“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卢多逊平常把你糟践得一钱不值。“一钱不值”成语在此。

  李昉这才知道他交了个什么朋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