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_金纲【完结】(214)

  王继恩分兵“讨贼”之后,张咏计算城中“以盐易粮”,所有积蓄可以支用两年,就上奏请求罢免陕西粮草转运。

  如此一来,陕西民力得到宽解。这是太宗非常在意的大事,对诸臣高兴地说:“过去益州每天都请求转发粮草!转发粮草!张咏到了没有几天,就有了两年的储备!这样看,此人什么事办不成?朕从此没有忧虑了!”

  虎翼卒谋反

  王继恩麾下也有一位宦官高品,名叫王文寿。所谓“高品”就是宦官中有高级职称的人物。此人性急,带着两千禁军中的一支“虎翼卒”到遂州“讨贼”时,督促部下甚为严厉,这就惹恼了“虎翼卒”中的士兵,指挥使张璘察觉到士卒怨气不小,于是有了“做大事”的谋划。当时“大蜀国”元帅张馀还有部众十万左右,势力不算小。张璘认为如果能与张馀合兵一处,灭王继恩,应该不算难,而后就可以占据成都,分兵取益州各个州郡。如此,把断剑门、扼守夔州,川中就别是一个独立邦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取这一票富贵,也不枉世上走了一遭。一天晚上,高品王文寿正在高卧,于是,张璘派遣了几位勇悍卒子,“排闼径入”,撞开门,直接进入,就在榻上取了这位高品的首级,送给张璘。当时天色昏黑,张璘还担心这是不是王文寿的脑袋,燃起火炬来辨认。然后说:“是也。”这才放心,于是放心投敌。

  张馀此时在嘉州(今属四川乐山),而张璘在遂州(今属四川遂宁),两地相距约五百里。遂州在成都东南一偏,嘉州在成都西南一偏,二地与成都形成一个三角地带。张璘以王文寿头颅做投名状,率麾下五百人投靠张馀,试图借助变民势力再打回遂州,复取成都,慢慢逐鹿巴蜀。王继恩,在他眼里不算什么。

  二人合兵后,史称“贼势甚盛”。消息报到朝廷,太宗大怒。下令将五百士卒的妻子儿女全抓起来,甚至动了“诛之”的念头。近臣有人出主意,把军营中这些士卒写往家中的书信全都找出来,让家属写回信给他们,然后派遣使者前往嘉州招抚。士卒们知道家眷平安,一定会重新归附朝廷,并可因此而破贼。于是,照此做去。果然,嘉州士卒中有了动摇,不久,就有骁悍的勇士砍了张璘的脑袋,装在盒子里,送给了王继恩。

  王继恩就让这批曾经走过嘉州的“虎翼卒”为向导,从遂宁向嘉州挺进。一路流畅,所过州郡全部平定,前后招降变民近三万人。

  其他州郡也在一个个平定中。

  在眉州,还擒杀了“大蜀国”的“中书令”吴蕴。

  王继恩部下的大将杨琼、宿翰等人,攻城拔寨,战功越来越高。但没有多少人瞧得上西南招安总司令王继恩。他统御军队没有更多方略,因此,下属往往“恃功暴横”,仗恃着有功而暴戾强横。

  张咏担心有一天大军还师,万一有士卒弄“阴谋拥戴”那种意外之变,风景不免恐怖。于是给太宗上了一封密奏,请朝廷尽快派心腹近臣“可以弹压王师”的人物,来川中分别屯扎师旅。

  张咏的优秀往往体现在这些地方。他思考问题不仅仅是“知益州”职责范围,而是帝国职责范围。他总是在替帝国思考问题。

  诏按其罪与封驳诏书

  淳化四年(993)九月,王小波已经起事,张咏与向敏中已经被朝廷重用。张咏进为给事中,是秦汉时的职官,历代沿续,但功能略有变化,要旨是“封驳”。五代宋以来,不仅有“给事宫禁,以备顾问”的意思,更隶属于门下省,也即宰辅管理部门,其责任是分判本省日常事务,对国家政令、所谓“圣旨”有审议封驳的权力,也即皇帝颁下诏敕,大臣上有奏章,给事中如果不同意,有异议,可直接批改或驳还。这是帝制时代职官设计中的圣贤思路,但具体执行中往往因人而异。人,因制度而异;制度,亦因人而异;这是历史经验。太宗要张咏做给事中,所有诏令、敕令,都要他与向敏中预先审定,而后颁行。

  当月,就有一事要张咏审定。

  雍熙北伐失利之后,太宗任命了一批元老做节度使,其中之一是宿将张永德。他在代州做都部署,也即北边前线总司令。这时,有个小校官犯法,张永德鞭笞他,最后导致小校死亡。太宗知道后,“诏按其罪”,下诏,按律法给张永德定罪。但这份诏书到了张咏这里被按下,理由是:“永德方任边寄,若以一小校故摧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他担心的是因此会养成士卒更为骄悍的习气。五代以来,不是士卒怕藩镇,而是藩镇怕士卒。谁也无法预知哪里会冒出一个不怕死的士卒,为了一票富贵,铤而走险,杀死主帅,或是拥戴主帅。张咏担心的是这个方向。五代乱世,藩镇割据,种种野蛮风景,长久地让关心帝国前途的人忧心忡忡。太宗总结太祖防患未然的智慧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这里说的“事”,主要就是藩镇割据之“事”;这里说的“防”,也主要就是裁制藩镇割据之“防”。大宋帝国三百年,历代帝王都懂这个,成为“赵宋祖宗家法”。而历代“社稷臣”也懂这个,成为“曲突徙薪”的大智者。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