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_金纲【完结】(143)

  寇准再次拜相,也源于他的临终推荐。

  王旦病重时,真宗命人抬着轿子将他请入禁中,让王旦的儿子和近侍搀扶着他,在延和殿讨论未来的宰辅人选大事。真宗问他:“爱卿现在病情这么严重,万一有不讳,让朕将天下事付给谁呢?”

  王旦感谢皇上信任,但他觉得任命宰辅还是应该皇上自己拿主意,就说:“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择之。”

  真宗再三问他,王旦就是不回答,他就是要知道一下真宗自己的心思。当时,名臣张咏、马亮都是尚书,都可以是丞相平章事的人选。

  真宗就问他:“张咏如何?”

  王旦不回答。

  真宗又问:“马亮如何?”

  王旦还是不回答。

  真宗再恳求他:“爱卿试着说说你的意思啊!”

  王旦这才勉强坐起,费力地举起朝笏,说:“以臣之愚见,宰辅一职,莫若寇准。”

  真宗一下子流露出失望的表情,对王旦说:“寇准性情刚猛、偏执。爱卿再想想,还有谁?”

  王旦很肯定地说:“他人,臣所不知也。”

  说罢,就请求道:“臣病得厉害,不能这样硬撑了。请允许臣回府。”

  王旦不久病逝,真宗思前想后,最后还是任命了寇准为相。

  寇准与王旦没有私交,且曾经多次“诋毁”王旦,但王旦知道这位“寇老西”实在是难得的大才,由他支撑大局,应该能够抑制住王钦若、丁谓之辈不至于祸害天下。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姿态和品质,从第一代名相赵普而来,已经逐渐成为大宋帝国的宰辅传统。

  王旦隐忍相位

  王旦为国家进荐人才,很多都被真宗起用,很多都成为大宋栋梁。但他也会区别对待。寇准毛遂自荐,可以,他人就不可以。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存在,就知道此事无关“平等”,乃是史上屡见不鲜的“英雄惜英雄”。王旦所“惜”者更在“英雄”之上。王旦重“品”。

  有一位谏议大夫名叫张师德,是太宗朝名臣张去华之子,有文采,很想做中书省的知制诰,就两次到王旦家来“访问”,都没能见面。于是认为是有人在王旦宰相前毁谤了他。他找到好友,当朝大臣向敏中,要他帮忙。

  等到议论选用知制诰时,王旦对向敏中说:“可惜了,张师德。”

  向敏中问他,王旦说:“我多次在皇上面前推荐张师德,说他是名家子弟,很有士子的操行。没有料到,他却两次到我家中。这可不好。已经状元及第,前程已定,就应该静候。他这么为名利而奔竞,那些没有门路求官的人怎么办呢?”

  向敏中于是告诉王旦,说可能有人“谮毁”张师德。

  王旦说:“我这里哪里有人敢轻率毁谤他人!这是张师德这位后进,待我轻薄而已。”

  向敏中坚持自家意见,说:“如果有知制诰的空阙,希望您想着这事。”

  王旦也坚持自家意见,说:“必要暂且缓缓,要让张师德知道,奔竞无效,以此来劝戒那些贪图进用的人,更因此而激励一下世俗的浮薄。”

  王旦这个儒臣,不乏“五常”仁义礼智信之德,尤其不乏“智”,“明智”“智慧”,但是当他知道皇上一定要迎“天书”之后,就有了局促不安。当皇上在没有任何名义下赐给他一壶珍贵的明珠时,他知道,事情已经不可挽回,皇上是不可能回转心思了。王夫之在《宋论》中就分析道:真宗“欲有所为,而厚贿其臣以求遂,则事必无中止之势”。如果王旦力争,不但没有结果,反而会令事情变本加厉,那些怂恿真宗的人物就会编发出种种“谮毁之言”,危及禄位,也玷污令名。如果辞职不干,则王钦若、丁谓、陈彭年等人就会上位,而国家交给这样人物,则“国益危”。宰辅之位,系国之安危。王旦最后在进退失据中,下决心隐忍于相位,撑持起这一番必将“遗后世之羞”的运动。

  王旦在做“不得已”的大事。

  寇准之后,他在孤独地撑持大局。

  就在这个格局下,王旦应该能够回忆起“圣相”李沆的远见卓识。那时节,李沆告诫他不能让皇上优哉游哉,要经常用一些水旱灾异之类的“小事”来提醒年轻的真宗,以免皇上生出“侈心”来。那时节,王旦还不能深信李沆所言,直到“天书”之事兴起,封禅大典开始,他才觉悟到李沆就是李沆,远远胜过自己的判断。

  这不是王旦的自家感觉。史上自有“责备贤者”的春秋笔。

  南宋史家王称,在他的《东都事略》中就说:李沆、王旦相继出任真宗朝的宰辅之职,二人执政,阴阳和、风雨时、水土平、草木茂,外患不兴,中原富有,天下安居乐业,可以说是称职的宰相;但李沆还是在太平时日每天上奏一些水旱盗贼之事,以此来防备君主的“侈心”,他的“先识远虑”就到这种地步。与李沆相比,王旦“于此有愧于(李)沆”。

  元代史家脱脱,在《宋史》中就说:王旦当国最久,许多事迹他人不及,很多大事,都能一语而定,堪称“伟哉宰相才”;唯有接受王钦若之说,演成“天书之妄”,“斯则不及李沆尔”。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