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如此江山_陈志坚【完结】(38)

  这个事情,后来被八卦成安禄山和杨贵妃有一腿,给玄宗戴了绿帽子。这种说法自然是谣言,完全不可靠。这个举动,对安禄山来说,是通过杨贵妃加深了和玄宗的关系,求之不得。而对杨贵妃来说,可能是给她自己一种安慰,因为她已经没法再做母亲了。虽然是一场游戏,也算是真的洗了一次儿子。至于玄宗为什么这么高兴和凑趣呢?那自然也是一种对杨贵妃的歉疚,他年事已高,无法再给贵妃一个儿子的机会,那就此做点补偿吧。

  此外,玄宗可能也有一点更深的考虑:那就是希望给杨贵妃找个强有力的外援——在自己死后,杨贵妃也好有一定的保障。唐代比较流行认干爹干妈——安禄山以前就曾当过张守珪的养子呢。这种关系虽然是虚拟的,但好歹也是一种较为密切的关系。比如后代江湖兄弟结义,也就是一种虚拟亲缘关系。

  总之,玄宗本意是要加强安禄山和杨氏关系的。开始阶段,双方也确实打成了一片。但到了杨国忠取代李林甫地位之后,双方不可避免地分裂并矛盾激化。

  这几乎是必然结果。因为李林甫凭着自己的资历和能力,压住了杨国忠和安禄山。而他一死,这两人之间就直接冲突了,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而且,他们两个都很瞧不上对方。杨国忠看安禄山是野蛮无知的胡人,安禄山则把杨国忠视为靠裙带提拔的纨绔子弟——不服!

  杨国忠的做法就是日夜不停地在玄宗面前攻击安禄山是野心家,要造反。天宝十二载,他就替哥舒翰申请了一个郡王封号——西平郡王。而此前的天宝九载,安禄山已经得到了东平郡王的爵位。杨国忠此举明显是要拉哥舒翰对抗安禄山来着。

  天宝十三载,双方矛盾激化。正月,杨国忠向玄宗提出建议,试召安禄山入朝,并说他心里有鬼,必然不来。结果出乎意料,安禄山闻命即至。这让玄宗很是高兴。这一次暗斗,安禄山占据了上风,大大稳固了他在玄宗心中的忠诚形象。

  有可能是这时候安禄山还没有什么具体的谋反行动,加强兵力,储备物资,这些不过是例行公事。所以安禄山并不怕杨国忠拿出什么有力的证据。杨国忠政治讹诈这招,不幸落空了。

  在天宝十三载这次安禄山回范阳的时候,唐玄宗送他,并亲自解下御衣披在安禄山身上。在唐玄宗来说,大概是送一个莫大荣宠给他,但在安禄山则非常惊疑。归程中他昼夜兼行,过州县都不下船,一日数百里地赶路。

  这一回,可真叫“蛟龙归大海,猛虎出牢笼”。对安禄山来说,这是第二次虎口脱险。这之后,他才开始真正着手进行惊天大阴谋了。

  自归范阳后,他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朝廷使者来范阳的,他一概称疾不迎,见面的时候也都是戒备森严。曾经有钦差大臣、给事中裴士淹到范阳,他拖了很久才召见,而且在宣读圣旨的时候,居然就大模大样坐着听,完全没有人臣之礼,裴士淹吓得结结巴巴读完圣旨就跑了。

  不甘心失败的杨国忠拼命收集证据,以至于擅自派人包围了安禄山在长安的住宅,把安禄山的亲信多人逮捕,审讯后秘密杀害。又把搞无间道的吉温给拿下。这些举动无不刺激着安禄山。

  在杨国忠做这些举动的时候,玄宗并没有禁止,虽然他安慰了一番安禄山,但安禄山还是觉得危险重重。毕竟杨国忠天天在皇帝身边进言,所谓三人成虎,就是谎话说了一千遍也成真理了,何况他自己也真的是有不臣之心,有不臣之举呢。既然逼到眼前,那就不如先下手为强!

  可笑的是杨国忠在听到安禄山起兵的消息后,居然异常兴奋地说:“你看,我早说了吧,他要造反!”临死而不悟,真是比牛二还牛二。

  十、最初的一个月

  杨国忠这么兴奋,自有他的道理:“现在造反的只是安禄山一个人,将士们都是不愿意的。不过十天,他的头就会被砍了传到长安来。”

  这话也有一定道理。毕竟大唐处于鼎盛时期,圣主名相(杨国忠肯定认为自己是名相),自然有最大的号召力。事实上,除了范阳军区之外,河东和平卢都没有跟从安禄山。

  就连唐玄宗也点头表示赞同杨国忠的意见,以为叛军可以轻易击溃。他们实在太轻敌了。

  事实上,忠于唐朝的军队此时根本打不过叛军。安禄山的军队中,真正核心的战斗力在他的那些非汉族军队——这些人对玄宗、对杨国忠可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包藏祸心的安禄山早就有意识地准备了这一手。

  史书上提到安禄山起兵,“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军队组成分为两部分:“所部兵”和同罗、奚、契丹、室韦等游牧部族。

  “所部兵”,就是范阳节度使所管辖的军队。这批军队中的骨干将士,多是追随安禄山多年,其中蕃将还占据多数。就在这年,安禄山还用三十二个蕃将替换了汉将。底层将士即使有所不满,也不至于哗变。

  更重要的是还有大批的“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族军队。这些军队的战斗力都非同小可,是安禄山叛军中的精锐之师。其中同罗,乃是草原部族铁勒的一支,骁勇善战,本属于阿布思所统领,后来被安禄山设计陷害后诱降,几万同罗骑兵加入,史书上说:“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可见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安禄山还特别从同罗以及奚、契丹降者中选拔精壮八千余人,称为“曳罗河”(壮士之意)。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