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公木传_高昌【完结】(32)

  公木(左)1956年参加外事活动等到天晴了的时候,这个“修正主义大染缸”才又成了香饽饽,被恭维为是文学界的“黄埔军校”。据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统计,文研(讲)所第一期到第四期(至1957年停办止)264名学员的情况看,在中国作协、文联工作的干部有18人,任省级文联、作协主席或副主席的61人,任国家级刊物、出版社正副总编的19人,任省级刊物正副主编的38人,专业创作人员36人,教授、研究员11人,其余学员后来的身份分别是编辑、记者、工人、农民以及离休干部。从这个数据看,文讲所的确还是培养出了一些人才的。

  这里的讲课与辅导,被后人戏称为“中国知名作家总动员”。请来担任第二期学员辅导创作实习的就有丁玲、张天翼、KZ、马烽、西戎、赵树理、刘白羽、严文井、光未然、宋之的、陈白尘、艾青、田间等等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郭沫若、茅盾、俞平伯、叶圣陶、曹禺等也被请来讲课。邓友梅回忆说,听曹禺先生的课比看他的戏还有意思,非常精彩。有一回曹禺问他大家听课的反映,邓友梅说:“您讲课很精彩,很长知识。可就是写作时用不上。大家更想多学点对写作有用的诀窍。”曹禺说:“作家写作的窍门没多少,几句话就讲完,你们规定一堂课讲两个小时,只好讲点有趣的废话!”邓友梅又问:“您能不能把那几句话告诉我呢?”他说:“那好说,其实就一句话:想写什么读什么。想学写剧本,就背上三个剧本,背得滚瓜烂熟,背熟了再写,就跟没读过时不一样了。为什么这样,我也说不清,可一定管用。” 邓友梅还向张天翼请教过作家怎么养成观察生活,从生活里捕捉题材捕捉形象的习惯。张天翼说;“你记日记要改变一个做法,你每天从宿舍到课堂(宿舍与课堂隔着一条马路)要找出一条新的景象,即过去没注意到的,每天记一条,看看能记下多少条。这样能逼着你自己去发现过去看不见的东西。另外,你每记一样东西,

  第十四章(2)

  想说什么偏不那么说。比如你看见一女士很漂亮,你就不说她漂亮,你写出来,让别人感觉真是漂亮。你心想骂一个人,你就不骂他,但写出来让人感到这家伙真不是人——观察要不带情绪,要非常客观,并且能引起别人情绪。”这些很实在的写作经验,估计对今天的一些喜爱写作的读者也还是管用的。

  公木本人对教学工作也很重视,他讲课也很受学生欢迎。不过平时,他爱说些怪话,遇到什么不满,都随时发泄:“作协党组不了解我们的情况”“作协党组只注意几个刊物,不太管我们。”但总起来说,公木在文学讲习所工作的几年间,与新中国几代文学英才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现在回头再看那满园桃李,这位老园丁的在天之灵,应该是十分欣慰的。

  文讲所明文规定招收对象是:一,经过一定时间的革命斗争锻炼并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者;二,有一定文学修养,在创作上有所表现,或在文艺工作上有一定经验者。最后还注明:“特别注意吸收具有优秀才能或可能培养的工农出身的初学写作者。”公木走进文讲所的时候,这里的学员有1935年参加红军的吕亮,1937年、1938年入伍的缪文渭、张朴、张志民、白刃、庸仁钧、和谷岩、刘大为等,他们大都只有二十几岁,张志民是学员中的诗歌组组长,被称为老大哥,其实也才二十八九岁,年龄比较小的抚顺来的李宏林,才只有18岁。从教学上来说,这一期也已经正规多了。

  公木刚到文讲所时,学员们并不熟悉他。只知道他是个诗人。孙静轩就说:“一般来说,人们都有个通病,对于新来乍到的同事,总是加以排斥,用一种怀疑挑剔的眼光去看对方,如人们所说的‘欺生’,公木刚来也是这样,人们总觉得他知名度不够高,并没给文讲所增光添彩。但很快,他就以他的温和、谦逊,以他的长者之风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那时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个人,都正处于充满激情的岁月,所里学员白刃的《战斗到明天》,张志民的长诗《死不着》,玛拉沁夫的《科尔沁旗草原》,谷峪的《强扭的瓜不甜》等等,正红得发紫,大家热情奋发,信心百倍,颇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劲头。就在文讲所这宽松氛围中,董晓华写了电影《董存瑞》,白刃写了话剧《白鹭》、《兵临城下》,邓友梅、刘真、和谷岩、苗得雨、孙静轩等都有佳作问世。

  诗人孙静轩在文学讲习所是个“出了名的捣蛋鬼”,几乎每天都要惹出一些麻烦、制造点新闻。传说有一回,他跟同宿舍的苗得雨争论文学传统的话题时上了火,上去一把就把电灯拉灭了,还振振有辞地说:你不是喜欢传统吗?那就不用享受现代科技了,还去点菜油灯吧。

  公木作为所长,知道孙静轩是调皮的家伙,但似乎对他有点偏爱,每次看见他都是会心一笑,那眼神很特别,似乎在说,你这个又调皮又可爱的小家伙。毕业的时候,公木找他谈话,问他是不是再回团中央,他说不愿再回去。公木说,何其芳那里需要人,你去北大文学研究所吧。孙静轩同意了,但公木同何其芳说好时,孙静轩又改变了主意,说不去了。公木说,那你到《人民文学》或《文艺报》去吧,对你会合适的。孙静轩说可以,过了些日子,孙静轩又变了卦,说想到《工人日报》去当特派记者。公木笑笑说:想好,这回别又反悔。毕业之后,档案送到了《工人日报》,人家催孙静轩去报到时,他又变了,说想去内蒙。最后公木把他的档案转往内蒙,而且内蒙古文联已经为他准备了住房时,他又已到了四川。1957年,孙静轩又回到了所里。他见到公木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而公木却毫不在意,将他安顿在一所大房子里,而且还一再嘱咐公务员把火炉烧旺一点。有时,还让公务员给他送些好吃的。——从这段故事,我们可以想见公木对这些学生的钟爱和宽容,可以想见孙静轩的直率烂漫,同时也可以想见文讲所的学员毕业后在当时的社会上是多么吃香——那可是想上哪里工作就上哪里工作,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