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国的软肋:大汉王朝四百年_[日]陈舜臣【完结】(3)

  第一章 天下一统

  楚灭亡的翌年,燕和赵也相继被攻灭。亡国的燕赵,只残存着分别逃向辽东和代地的亡命政权。秦国此时已有余裕派兵至塞外之地。燕王喜和赵王嘉皆被俘获。

  未灭者只剩齐一国。

  齐虽然是山东富强之国,但孤立后已经没有太强的力量。

  王翦之子王贲,由燕南下攻打齐而擒获齐王建,使齐灭亡。

  至此,六国已悉数被灭。除了韩由内史腾攻灭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王贲父子所讨灭。秦王政根本用不着亲征。

  这是历史上未曾有过之事。

  春秋战国五百年动乱至此告终。

  若仅就战乱局面观照,则无法真正了解这五百年历史。原本仅限于黄河中游流域的中原文化圈,在这五百年当中,已扩及中国各地。由于政治体制赶不上扩张速度,因而呈现诸侯割据之形态。但,“文明出自同一根源”之意识,已深植人们心中。

  通过战争使中国统一,也是一种方式。只是,着实让人们吃了不少苦。

  ——动乱原因在于有实力者的割据。

  一统天下的秦王有了此一想法。

  ——不能使诸侯存在于各地。

  为了安顿统一后的天下,秦王有此想法是当然之事。

  春秋时代以“公”为名的诸侯,进入战国时代后,公然以“王”自称。

  ——不许有“王”之存在!

  秦王政推演自己的理论,得到了这个结果。

  而这显然矛盾。

  因为政本身就是秦国之“王”!

  “‘王’这个称号有更改的必要,你们好好研究吧!”他对重臣们下了命令。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事实上之副丞相)冯劫、廷尉(兼最高法院院长及检察总长身份)李斯等人经过共同研究后,将所得结论上奏:

  “五帝所支配的土地只有方千里(当时之一里约为四百公尺),而陛下已平定天下,因此,功绩远较五帝为大。据传,往昔有天皇、地皇、泰皇之称谓,其中泰皇尤为尊贵。臣等认为以‘泰皇’之称号代替‘王’,最为适宜。”

  “泰皇……”

  政呢喃着说出这个字眼。这不是新称号,往昔有人使用过。政想要的是从未用过、完全崭新的称号。

  “把泰皇的‘泰’字去掉,留下‘皇’字,同时取五帝的‘帝’字,就定为‘皇帝’吧!”

  皇帝——我们所熟悉的这个名称,原来是此时创造出来的。那是政即位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之事,他当时三十八岁。

  “据说,太古时代有号却无谥。王者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适当谥名追赠,是后来的做法。但这个做法甚为不妥,儿子评断父亲,臣属评定君主,怎么可以有这种事情呢?因此,谥法非废止不可。现在起,以我为始皇帝,后代依序以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称呼,使我朝传到千万世之后吧!”

  政如此宣言。

  本书在以下部分就以“始皇帝”称呼他。

  统一后的天下大得令人难以想象。由于这是公元前两百多年前之事,交通、通讯尚不便,连担任实际行政业务的官僚都不知如何着手作业。

  丞相王绾因而上奏,道:“燕、齐、楚等偏远之地,中央实在无从管理。尚请皇上立诸位皇子为王,以统治各地。”

  关于这一点,《史记》有如下记载: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

  也就是说,始皇帝将丞相“应将亲王册封各地以利统治”之提案,交给群臣研究。

  于更改王号之际,“皇帝”这个称号虽然是他自己创造的,但在这之前,他也垂询过群臣意见。

  被视为极端专制独裁的始皇帝,并非任何事情都由自己决定,而是时时垂询群臣意见的。战事亦复相同,他几乎都交给将军们决定,自己从未亲征过。他之所以能成功地平定天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这一点上。

  关于在各地封王一事,重臣中赞成者居多,唯独廷尉李斯坚决反对:“周朝以一族册封各地,后来由于亲属意识变得淡薄,弄到彼此攻讦犹如仇敌的地步。册封功臣,情形与此相去不远。周朝建国功臣太公望受封齐之地,但齐为周朝做了什么?因此,亲王或功臣可以给予赏赐,却不可使之支配土地。”

  听完众人见解后,始皇帝才下了结论:“李斯之言甚是。天下人民所以受罪,全是因为诸侯和诸王自立的结果。”

  他不是在宫殿这个安逸环境中成长的帝王,而是以人质之子的身份在外国长大。父亲逃亡后,在无人庇护的情形之下,遭人白眼,并且尝过不少苦。因此,他有市井小民的生活经验。民间痛苦,他是切实了解的。

  秦遂取消将诸侯配置各地的封建制度,实施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由中央任命各地长官之郡县制度。

  后来的中国,虽然有过封建制度复活之事,但迄今为止,再也没有如诸侯之大领主分立的现象。

  虽然其间有过三国及南北朝时代的分裂,然而这只是一时的反常状态,甚至连当时的人都持着“天下终须一统”的认知,并且以此为建设国家的目标。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