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如这不是先秦_陈骁黎【完结】(36)

  第四种:逆耳忠言放心际。摒除个人好恶,如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齐威王在听取邹忌的劝谏后,广开言路,尤其要听不顺耳之言,最终使一时衰落的齐国又复兴起来。

  第五种:生前焉知身后名。不用其人、也要用其言。如:邓析被处死后,郑国却用了他编制的法律文本。商鞅死后,秦国新法不变,最终一直保持强大,直至吞并六国。

  第六种:取长补短为我用。不论所学,用其所长,如燕昭王为了图强,听从郭隗意见,广收天下贤才,只要有一技之长者,皆得重用。战国四公子(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楚有春申君、魏有信陵君),即四位大贵族,都好“养士”。他们所收罗的人才,也都是只有一技之长的,甚至包括了“鸡鸣狗盗之徒”,即会学鸡叫、能偷窃的人。

  第七种:尊贤敬能获支持。极其尊重人才,即便不合自己的想法。我们从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学术大师的遭遇就能看出来,即便他们的学术思想不为各诸侯君主们所用,但君主和卿大夫们对他们却是尊敬有加的,他们能经常与君主会面、对话,君主们基本上也都以请教的口气与他们说话。

  其次是学术研讨上,诸子百家互相交流抨击,著书立作的方式有多种。

  第一是讲学授徒。最先招收学徒,讲学授业的是邓析,自从他在郑国开办私人法律推广学堂之后,私学之风就开始悄然而行,到孔子中晚年时,就开始大规模招生了;墨子更对弟子实行军事化管理、宗教化训练。稷下学宫的名人,有的能一次性吸引上千名学生来听课。

  第二是遁隐山林。列子、庄子这些大学者们,不是居于陋巷之内,而是逍遥于山林之间,编点儿草鞋、钓点儿鱼也可以维持生活,而且可以与外界做广泛的接触,王公大人、学界名流也常来做客、交流。

  第三是聚集学宫。最著名的当属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齐桓公时创办的,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另外一个就是“西河学派”,战国初期,魏文侯特别注重学术人才的招揽,为他们办学、授徒、做学问,提供良好的条件。孔子的不少名弟子,就跑到魏国,最终形成了“西河学派”,为儒学的形成、发展、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西河学派”的一些人物,最终又在经世致用的思想指导下,逐步向法家思想转化,当时的吴起,就是受此影响,成为一个著名的法家人物;荀子可能也师从过西河学派的人物。此外,魏国还形成了另一个学派——“鬼谷学派”,专门研究纵横之术、权术、兵法等,对战国末年的学术界影响极大。

  思想自由、学术条件优越、交通方便,使得知识分子们的交流日益加深,就促成了智慧与思想的碰撞,而这,正是完善已经形成的学术思想、创立更新学术思想的重要前提,也是寻求真理的必经之路。

  这些智慧碰撞出的火花,给过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指引。我们分别从政治,思想及学术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是在政治上两次碰撞:

  第一次是管仲的治国,这是周王室的“天下一家”与诸侯们的“国家富强”大碰撞。管仲被任为齐国的相国之后,与齐桓公大谈治国之道。君臣二人确立了“国家主义”,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民富国强”结合起来,把“尊王攘夷”与争当霸主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与讲求礼仪结合起来;把公共利益与个人欲望结合起来;把以法治国与德政建设结合起来。打着维护周王室利益的大旗,为本国富强与成就霸业奠定基础与根基。

  他们认为,国家的富强,依靠的不是从农田、农民身上收重税,而是开发资源、搞活贸易,增加工商税收。士农工商“四民”并重。在农业上,他们完全废除了过去的公田制,并实施了“相地而衰征”的级差地租。为了刺激工商业发展,他还降低相关税费。在军事上,他实行寓兵于民、全民皆兵的措施,将重点征兵的地区,按民与兵混编的方式,建立行政与军政合一的体制。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小心谨慎地对外进行外交,从斡旋中坐收渔利。显然,这次大碰撞的结果带来了齐桓公首先成为“春秋五霸”首个霸主的硕果。

  第二次是商鞅变法,这是周王室的“以礼治国”与国家主义的“以法治国”的一次大碰撞。商鞅通过与旧势力的辩论,确立了顺应时势、实施新法的思想,突出了“必须变、变则强、强则久”的新观念。“废井田,开阡陌”打破旧有的土地公有制,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政策,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政治上中央集权,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发展迅速,军事上军队战斗力空前提高。

  其次是在思想上的三次碰撞: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