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如这不是先秦_陈骁黎【完结】(52)

  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如果秦始皇真的长生不老,或者继承皇位的不是胡亥,而是长子扶苏,中国的历史会是怎样呢?或许依然改变不了灭亡的命运,但至少大秦会多传几代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期待,是因为我们在挖掘秦国灭亡更深层的原因。追根究底,那就是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并不仅仅是为了强国争霸而存在的,对于任何时代的任何朝廷,如何为自己的统治加上一双迷惑众生的翅膀,借以掩护自己推行的各种政策,都是必须的。大秦,正是缺了这双翅膀。如果把大秦比做刚飞上天空的飞机,法家造就的就是它庞大的机身,而那双稳定机身的翅膀,有人呼之欲出,那就是儒家思想。

  没错,战国时代的秦国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匮乏的地方。秦国处于偏僻的西方,虽从襄公时代仰慕和学习华夏文化,却始终被视为“戎狄之国”,又因尚武被称为“虎狼之国”。据史学家考证,《春秋公羊传》称秦为“夷”,《春秋谷梁传》称之为“狄”。商鞅更认为,秦国风俗制度为戎狄式的,父子妻室同居一处。《管子》则认为,齐桓公西征,取得白狄之地,一直打到西河,“秦戎”方才表示服从。战国末年,山东诸国仍视之为“戎虏”,有人说:“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而在诸子百家思想爆发的年代,最先也是最为普及的儒家思想并未在秦国得以传播。唐代诗人韩愈发出这样的感慨“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意思是说,孔子在西行游说讲学的过程中没有到秦国去,真是只摘到了星星遗漏了日月啊!尽管很多人解释为韩愈感叹孔子讲学半途而废,但是反过来,是不是也在感叹,如果儒家思想在秦国得以普及的话,秦国就会是另外一番前景呢?

  所以,我们敢断言,只要是“内力”深厚能够驾驭无翼飞机的秦始皇不在了,其继承者换做任何一个人,大秦帝国终究还是会覆灭。而,我们都会禁不住乐观地想象一下,要是扶苏即位,对儒家颇有几分好感的他,或许就是大秦帝国扭转乾坤的唯一人选。可这,谁又知道呢?

  第五章 憾,独尊儒术,万世经典再无存

  1.窜改儒术董仲舒

  儒家应该感谢董仲舒,没有他也就没有儒家流芳千年深植民心的今天。但是,诸子百家应该咒骂董仲舒,没有他,百家的思想也就不会淡出历史的记载,更不会那么迅速地失传。中国学者们对董仲舒恨到骨子里,没有他,中国思想界也不会从百花齐放的春天一步跨进万物萧疏的寒冬。

  但是,任何事物,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我们在痛恨的同时又忍不住回过头去翻开那页历史,窥探其中更加耐人寻味的字符。一种思想最理想的推进过程就是以继承、批判、创新与发展来循环的。董仲舒就是那个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人。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如果不被继承,不经过同类的竞争,就不会有创新的机会,更谈不上发展与进一步的继承了。

  西汉政权建立初期,内忧外患百弊并存。政治上,不得不暂行分封,但为时不久,诸王坐大,至景帝时,终于爆发“七国之乱”。虽然旋即被平定,由于并未从体制上真正解决问题,隐患依然存在。此时的边患还是来自于北方匈奴的侵扰,尽管凭借娄敬“和亲”之策,苟安延年,但反击匈奴这一工作,需要西汉的实力,也需要作战的最佳时机。这是两项需要后世继承人努力完成的任务。西汉初年承接秦末大乱之势,社会凄凉残破,经济彻底崩溃。为了恢复经济,有大秦独尊法家而迅速覆灭的前车之鉴,汉文帝景帝之时奉行黄老哲学,实行“无为而治”,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终于使国家恢复了元气,一片太平景象。

  公元前140年左右,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刘彻即位。承接“文景之治”的盛世之风,他一边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一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扩大汉家基业。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而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显然已经过时。于是绌抑黄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就是必然了。改变统治思想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尤其是黄老之学维护者的利益,于是,一开始,汉武帝的这一举措就遭到其祖母窦太后的阻挠,不仅附和汉武帝的大臣们被罢免,有的甚至被处死。

  直到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汉武帝的新治国思想才启动。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董仲舒的思想学说,与其说是对儒学的继承,倒不如说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创新。首先,他“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是汲取“天命”、“天治”、“刑名法术”、“无为”等思想,以及阴阳家中,秦汉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加上当时天文、历数等自然科学的新成果而构造出的新体系。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与天是相合的。人的活动认识均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天意。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另外,还需要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尽心”、“知心”、“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显然是继承了思孟学派(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的通称)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发展得十分精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