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如这不是先秦_陈骁黎【完结】(7)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他们提倡的“正名实”,是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纷乱里,提出这样的主张非常普通,儒家有“必也正名乎”,法家有“综核名实”,墨家有“以名举实”,都与之类似。那“名家”又何以为“名家”呢?“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辩论的内容,又多半集中于与政治事务无关的哲学问题,惠施和公孙龙是最为知名的代表。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会“辩”并不能“富国强兵”,也不能扩大地盘,更不能称霸一统天下,所以,那时不屑于讨论“名实之辩”的人占多数,甚至称“名家”是“诡辩”,连庄子都曾评论公孙龙“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到汉代以后,名家的思想就成了绝学,不仅没有人继承发扬这些思想,甚至连这些思想家哲学家遗留的作品都失传了,据说现存的只有《公孙龙子》一书。

  惠子,本名惠施,宋国人。但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并没无惠子其人,更别说事迹,不过在《战国策》的魏策和《韩非子·内储说》上都有关于惠子的记载,在《庄子》中,惠子的一些思想更是可见。现在,我们也只能从《庄子·天下篇》提到的只言片语中拾起光彩依旧的智慧了。《庄子》的记载中被称为“历物十事”的十个命题可能是战国时惠子针对墨家的辩论。但是,记录在案的也仅仅是这几句话而已,没有具体的内容,也没有详细的论证。

  这些命题都是惠施对自然界的思考,经过历代后人对当时文献的整合,发现这十个命题不仅是惠施对于自然界的思考,还有更深层的认识和思想。如今,处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和平年代,站在我们的角度上,去追究当时惠施想表达的确切意思已经毫无意义,与其如此,不如主观地对其内涵外延加以注释并为我所用。我们就从庄子记载的这十个命题作为了解惠子的切入点吧!

  第一个: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这是惠施对无限空间抽象出的一种有限概念,“大一”和“小一”分别是大、小的极限。换句话说,“大一”和“小一”就是无限大和无限小,而“无外”“无内”也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并不是确切的存在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个无限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极限”。只是由于那个时代对宇宙宏观及微观的认识有局限性,能够把宇宙抽象出“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已经显示出当时的最高认识水平,没有做的,只是用数学方式来求解而已。但透过时间这个望远镜去看惠施的这个命题,当我们再去面对微积分学的鼻祖莱布尼茨时,是不是感觉不一样了呢?

  不仅如此,这个概念是惠施思想主张的集中体现,其他的命题基本上都是以这个为基础的。后人称惠施的理论是“合同异”,很有道理。我们都知道,除数不能为零,那么“小一”的出现就可以解决这个麻烦。把“小一”视为一个可以变化的过程,什么样的过程呢,就是任意小,所以说,“小一”不是定量,而是一个变量,这个变量正是自然界中事物自然属性的回归。

  第二个: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墨家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意思是说,平面就没有厚度,体积也是零,但面积却可以是无限大。但从当时几何学的发展来看,立体几何并没有真正的成为一门学问,所以,我们所说的平面,确切地说,应该是惠施所说的“小一”。这个命题在如今的我们看来,非常简单,但是对于战国时代没有变量数学的这些学问家而言,去量化地论证自己的观点难度很大。这个命题,更像是惠施对于自然界,也就是宇宙的一种哲学思考,还是从惠施的“小一”概念出发,来肯定宇宙之中“无厚”的存在。根据“小一”的性质,很易得出“无厚”是“不可积”的,而由“小一”在宇宙中的无穷无尽,由“小一”堆积而起的“无厚”自然也可“其大千里”了。再来看我们今天熟知的积分学,惠施这个命题像不像是“无限求和”这个概念呢?

  第三个: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墨家认为同样的高度叫做“平”,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意思是说,天与地一样低,山与湖一样平。这很明显,是惠施对于相对论的一种解释。还是以“大一”“小一”为出发点,把宇宙视为“至大”,那么,天再高,也高不过宇宙,地再低,也还在宇宙之内,把天地山泽的参照物都选为无限大的宇宙空间,天与地不是接近的?山与湖不是相平的?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引用李颐的话:“以地比天,则地卑与天,若宇宙之高,则天地皆卑,山与泽平矣。”这跟惠施的本意接近。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天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大地之上空虚之境皆为天,所以天与地仅仅相随,没有天高地低的区别,在高山之上,天就高,在水泽之下,天就低,因此天地等齐,无论是高山还是湖泊,与天地距离都很相似,所以山与泽平。这与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相比而言,我们的先人已经意识到要确切地描述一件事物,必须有参照系这个前提,否则,这个对于事物的描述就是不成立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