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媒介与权势:谁掌管美国_[美]大卫·哈伯斯塔姆【完结】(21)

  他不是才华横溢的人。他雇用的那些人,诸如比尔夏勒、埃里克塞瓦赖德(Erik Sevareid)、亚历克斯肯德里克(Alex Kendrick)、霍华德史密斯(Howard Smith)、戴维舍恩布伦等远比他强。不过他是一位聪明的交流家,能使地球这一边发生的事,让千里之遥的人们知道和理解。这不能说不是特殊本领。这种本领与知识关系不大,因为渊博之士总同学富五车的人打交道。人以群分,自成天地。而植根于中等阶级的默罗,利用的则是他在理解这个日益收缩世界的万般诸事上的困难。他常常教育公司的那些年轻记者们,想一想他们那些呆在穷乡僻壤的朋友,想象自己站在酒吧喝了一两口酒后,是怎样解释当天的所见所闻的——就使用那种语言。

  如果说他是一个极好的交流家,那么也可以说他是一名极好的教育家。他的热情不在抢新闻,而在于新闻的真实,在于让芸芸众生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他来自于教育界,他在公司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办好教育服务。这项工作可能不会转眼见效,但他仍然帮着把欧洲的那些大学问家搬到了美国。他使人们更清楚地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教育事业成了新闻报道的重点。1945年战争结束后,他结识了艾森豪威尔总部的一位青年翻译,他对此人所掌握的法语和法国的知识印象颇佳。这位青年助手就是戴维舍恩布伦。他问戴维回国后干什么,舍恩布伦回答去中学教授法语。默罗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问道:“假若交给您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教室,您愿意教吗?”

  默罗在欧洲担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欧洲部主任时,正值希特勒压迫奥地利与德国合并之际。他最初未想到亲自去报道,但他被这事固有的力量吸引住了。美国的记者精华:约翰冈瑟(John Gunther)、H.R.尼克博克(H.R.Knickerbocker)、比尔夏勒、吉米希恩(Jimmy Sheean)、多萝西汤普森(Dorothy Thompson),纷纷云集欧洲。默罗不可避免地要被他们拉进去。在德国人进入奥地利后,默罗一夜之间变成记者。他十分自然地扮演这个角色,自己就是这天翻地覆事变中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新的、有时是可怕的时代的开端。生活节奏极大地加快。希特勒所以一步走上政权宝座,就是靠科学技术和无线电广播加快步伐的。而现代武器更使得希特勒的步伐雄健无比。它就是“闪电战”,取名于雷鸣电闪迅不及掩耳之意。而默罗发回美国的报道也是闪电般的速度。他的声音极形象地表达了世界在日益缩小。震撼欧洲的事件同时也震撼了美国。凭着直觉,亿万美国人民突然明白他们同欧洲的变化休戚相关。欧洲的报纸原来是为上层和名流办的,而默罗则把它改为人民的精华之声。

  1938年,整个美国都在密切地关注欧洲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在关注和等待默罗。那年十二月,有个叫做罗伯特兰德里(Robert Landry)的年轻记者,以不同寻常的透彻观察力,写了第一篇关于默罗的文章,发表在《书写员杂志》(Scribner誷 Magazine)上,他感觉到崭新的新闻秩序的到来:

  (默罗)给美国对外部世界消息的反应施加的影响,超过了一般的报纸记者。但他的这种影响却未被普遍承认。部分原因是报纸通讯员自有一套体系,也在于联播网大肆吹捧他们的评论员而冷落通讯员(默罗即为一例)。他的影响实实在在摆在那里,且日渐增大。凡是读报纸和听广播的人都心领神会。默罗较之美国各大报的通讯员有三大优点:一、他的广播新闻比报纸来得快;二、他的声音传到了那些只能依靠本地报纸才知国际大事的千百万人耳中;三、他自己写广播提要。就是说,尽量强调他愿强调的部分。相反,报纸记者的采访使用的是电报缩略语,先要译出来,才能加以编辑,有时还要重写,然后才在本人预先并不知道的标题下印刷发表。

  正因为如此,兰德里才准确地体会到了美国新闻秩序的变化,广播记者的巨大影响及其使新闻带上个人色彩的能力。

  默罗在自己采访报道的同时,还打算招聘一支外国通讯员队伍。第一个人就是威廉L.夏勒(William L.Shirer)。他自希特勒上台起就专事采访德国新闻。伶俐机敏,消息灵通,正是默罗求之不得的人才。夏勒在日记本上记录了1937年8月20日与默罗会面的情形:“我有了一份工作,替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做事。这份工作要求我的声音娓娓动听。有谁听说过,一个成年人,本无当歌唱家或其他要依靠良好的嗓音才行的艺术工作的奢望,却要靠嗓子去完成一件有趣的事呢?我的声音太可怕了。”夏勒对自己声音的估计绝对正确,他不是天生的播音员。当他开始工作时,公司对其报道颇有怨言。于是默罗电告克劳伯,到底要一副歌喉,还是一个优秀记者。默罗胜利了,夏勒成为第一个因其内容而非形式获用的记者,这一决定使公司后来大受其惠。夏勒的声音虽然常不对劲,全不甜美流畅,但这个声音传达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公司有人用不那么恭敬的口吻称默罗手下的这批干将们为:哲学家-国王-知识分子-记者。他们的播音技巧实在比他们的知识逊色。接着霍德华史密斯很快被录用。接踵而至的是文字记者埃里克塞瓦赖德。这个人更是拿起话筒便手足无措。

  夏勒不愧为“第一个”。他和默罗专门报道奥地利在1938年与德国合并这件早在意料之中的事。1938年3月,默罗去华沙安排一个教育节目,夏勒则驻维也纳。他用预先编好的暗语向默罗打电话:“客队已经跨入门线。”默罗惊讶地问:“您没有搞错?”“绝无差错!”道德国军队已跨过奥地利边界。默罗独自乘飞机抵达维也纳,以便及时报道这条新闻。他在维也纳呆了五天后飞抵伦敦,播出了一条更为完整的消息:“此次行动据称为不流血征服,在某种意义上讲却也如斯。不过我倒能够忘记那些在银行门口挤兑和在旅行社抢购车票的长长行列中的一张张惊恐万状的脸,人们正在拼命逃跑。我愿意忘掉奥地利军官们疲惫不堪的脸,也愿意忘掉大头皮鞋铁钉的重踏,轻型坦克在清早的林格斯垂(Ringstrasse)的轰鸣;忘掉那些被迫举起右手,首次高呼‘嗨!希特勒!’的人们的困惑、可怜和提心吊胆的表情。我同样愿意忘掉犹太人的商店遭袭时玻璃的碎裂声,忘掉那些被迫匍匐在地刷洗人行道的人们所遭到的斥责和嘲笑……”以后,他们逐步把其他记者组织起来,办起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世界新闻概要”(World News Roundup)节目。希特勒威胁世界和平的种种罪行,一夜接一夜地自电台传到美国。在纽约,负责安排节目的H.V.卡滕伯恩总是大声嚷嚷:“电告埃德默罗,电告埃德默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