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吴三桂发迹史_子非鱼【3部完结】(338)

  方献廷说:“汪先生之言确实已及大势之表,却未及大势之里。”

  汪士荣反问:“何为大势之表?何为大势之里?”

  方献廷说:“水满必溢是未错,但水刚好满时,这是大势之表,若再有水注入便是大势之里,否则水虽满却未必溢。水到渠成也未错,但水刚到某处,这是大势之表,若再有水往前流是大势之里,否则,水虽到而未必成渠。众人推墙必倒也未错,众人推墙是大势之表,而众人之力能够推倒墙壁才是大势之里,否则,虽有众人推墙未必会倒。大厦将倾是大势之表,大厦必倾才是大势之里,否则,大厦未必会倾倒,这便是我们看到有些高塔虽然倾斜却没有倒塌的原因。”

  汪士荣笑道:“方参将所论实在有些玄乎。请问方参将,如何才能判别大势之表与大势之里呢?”

  方献廷说:“大势之表与大势之里之间有个度,在度之内便是表,在度之外便是里!”

  汪士荣说:“愿闻其详!”

  方献廷说:“像用杯子装水,水刚好满是表与里的度,若不再加水,是大势之表,若加水便是大势之里;像众人推墙,墙倒所需之力便是表与里的度,众人所用力少于它,是大势之表,众人所用力大于它,是大势之里。”

  汪士荣说:“依先生所言,现在民众对反清复明趋之若鹜,大清江山半陷倒不成大势了?”

  方献廷说:“只及大势之表,未及大势之里!”

  汪士荣说:“此大势之度又是什么?”

  方献廷说:“即是天堑长江!”

  汪士荣说:“何以知之?”

  方献廷说:“现在我们与清廷各占长江之南北,清廷可依长江而守,我势虽大,倘若不越过长江,便难成大事,所以方某认为,此时我们虽有大势,却只及大势之表。只有越过长江才能及大势之里!”

  汪士荣说:“依参将之言,大元帅不能称王了么?”

  方献廷说:“并非不能,而是时机未到。此时称王,必冷民众之心,必懈众将之志,虽有大势,只怕也会得而复失!若打过长江后称王,便能因势利导成就大事。”

  汪士荣笑道:“参将之言,汪某已明白。但汪某心里有疑虑想请教参将。”

  方献廷说:“先生说吧!”

  汪士荣说:“一是参将能否肯定大元帅不称王便能使民众之心不冷,众将之志不懈么?”

  方献廷摇摇头说:“方某没此能耐,战场之上,形势变幻莫测,方某岂能未卜先知?”

  汪士荣又笑道:“二是参将能否保证打过长江之后,其他人不心怀异志?”

  方献廷说:“一个人连自己也很难把握,又怎能把握别人呢?方某也没有这能耐!”

  汪士荣便大笑起来:“参将既不能透析现在,又不能预知未来,若因参将之言而延误战机,失去大势怎么办?”

  方献廷不禁默然。

  吴三桂见之,立即打圆场说:“据本帅看来,二位均有道理。方兄力求稳重,先生主张激进,只是观点不同罢了,没有优劣之分。”

  夏国相对吴三桂之言便大为不满。刚才所见,明明是汪士荣占尽上风,到你大帅嘴里为何成了平分秋色?但吴三桂既是元帅,又是岳父,他不敢轻易冒犯,只是说:“依末将之意,无须征求二位之见,让大家民主民主如何?”

  吴三桂问:“何为民主?难道还让数十万将士一起来表态不成?”

  夏国相说:“非也!末将之意是征求一下在座众将之意!”

  吴三桂惊异地问:“这就是你所说的民主么?”

  夏国相说:“正是!”

  吴三桂断然否定说:“不行!”

  夏国相说:“为何不行?”

  吴三桂说:“本帅是否称王,主要看民心如何,怎么凭自己的心腹大将而定呢?”

  夏国相:“元帅难道真的要征数十万兵士的意见么?末将估计数十万兵的意见肯定不会一致,到时候还得让我们来确定。与其转弯这样,不如直接这样!”

  吴三桂说:“这样一来,岂不是在亵渎民主么?”

  夏国相说:“那是元帅对民主的理解有误。所谓民主,是民之意在前,主之意在后,起于民,落于主,轻在民,重在主。也就是说,民众之意见,仅供参考,主人之意见,才是决策。元帅怎么能本末倒置呢?再说,就依元帅之意,征求了数十万兵士之意见,也未必就是民主啊!谁知江南八省之众的意见如何?退一步讲,即使征求了江南八省之众的意见,也未必就是民主啊!谁知江北之民众的意见如何?如此看来,元帅须到一统天下之时才能称王!”

  众将领被夏国相一通歪理说得又情绪激昂起来,纷纷表示拥护夏国相。

  吴三桂一想,也是!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还是要落到自己身上来,别人还是做不了这个主的!于是,他对众将领说:“依本帅之意,无须分析大势与小势,分析来分析去,都难有个结果,倒不如来个快刀斩乱麻之法!”

  众将领问:“什么办法?”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