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百年功罪_赵无眠【完结】(20)

  有一个既方便,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方法。以现时国境线为界划分是否为中国,以国籍判断是否为中国人。当然这还会有些小麻烦,如有争议的领土,如国籍不明者的身份,还有双重国籍者。中国大陆不承认双重国籍,但同为"一个中国"的台湾却承认,这种人算不算中国人?港澳回归之前和之后,持非中国护照的当地居民算不算中国人?这些小麻烦,许多其他的国家也可能有,本文也不拟多加讨论。

  我要说的是,现今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不是一回事。这个道理可能过于简单,因为任何一个现存的国家,都与历史上的这个国家不是一回事。不过在中国,有些简单的道理往往会被弄得很复杂,尤其事关"中国"本身。"中国"的定义不清,主要一个原因是,将两个"中国"混为一谈。

  举一个例子。满族是现今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而以前它却不是中国的。蒙古族原本也不是中国人,后来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再后来一部分(外蒙)独立了出去,多数还留在现今的中国。因为都是"中国人",于是历史就叙述不清了。蒙古军队灭金与南宋,清兵入关攻打明朝,都成了"中国人打中国人",都是"内战"。更别说抗击匈奴、抗辽和抗金了。照这个逻辑,除了倭寇扰边及一些小规模的局部纷争,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从来没有遭受过外国的侵略。

  这样一个可笑的结论,史学家们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说那些是侵略战争,不利于"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说它们不是侵略战争,显然违背史实。只好要么不说,要么这里这样说那里那样说,要么含含糊糊地说。总之越说越复杂,越说越让人糊涂。

  我先提出两个"中国"的概念。一个是现今的中国,即现今边界所规定划分、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大中国";一个是历史的中国,即政治、地理意义上不断演变着的"中国",也可以称作"小中国"。这里,"小"与"大"不是指的国土面积,而是指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的相对容量。单就面积而言,"小中国"可能比"大中国"还大,如清朝时代的中国,就比现在的中国大得多。但清代鼎盛时的巨大版图,只对当时的中国有意义,既不能将其作为"中国从来就这么大"的历史依据,更不能因此断言"中国以后永远有这么大"。在历史的坐标上,"小中国"是一个变量,"大中国"是我们在"现今"这个刻度上的一个定量。如果将来组成中国的领土和民族发生了变化,那时候的"大中国",就应该是变化以后的那个定量。好在人们永远只能生活在"现今"。

  "大中国"的历史,包括组成现今中国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当然也包括"小中国"的历史。"小中国"的历史,则主要记叙"中国"这一政治地理、概念的延革。具体来说,汉族史、满族史、蒙古族史、西藏史、台湾史、新疆史等等,都在"大中国"的历史范围之中。而"小中国"只记载西藏、台湾、新疆、满蒙各自为中国一部分的时候的历史,它们并入中国之前的历史,不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越南(古称安南)曾属于中国,因而那一段越南史应该载入中国历史;它脱离中国后的历史,也不再属于中国。

  厘清了两个"中国"的不同定义,我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就可以把"小"字去掉了。至于"大中国",既然是中国发展到今天的结果,我们不妨先将它放到一边作为参照。

  中国最早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

  谁都知道,从古到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正式国名称作"中国"。但谁也无法否认,"中国"作为国家,从古到今实实在在地存在着。那么,"中国"这个词的最早含义是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才用来作为国家名称?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够见到的最早由实物记载的"中国"一词,是1963年陕西宝鸡县贾村出土的一口西周时代的"何尊"上的铭文:"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这个最早出现的"中国",并不特指一个政权或国家;甚至连"国"这个词的含义,也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国家。《诗经·大雅》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将"中国"与"四方"相对,"京师"与"四国"相对。可见"中国"与"四国",那时都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

  人类历史上,家庭和国家都有一个从起源、发展到成型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会在相应的文字含义的演变中反映出来。汉字"国"与"国家"相近的含义最初有三:一是指"邦国",二是指"国都",三是指"封地"。这里面,以封地为基本含义,其他都是从这一含义中生发出来的。有封地才有邦国,有邦国才有国都。领受封地的诸侯,即为各邦国之主;诸侯居住及政权所在地,即为国都。《周礼·注》:"大曰邦,小曰国。"可见西周初年的"中国",不会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区域,基本上指"京师一带",也就是中央王朝所在地及周边不大的一块领地。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地域有所扩大,不仅包括周室(东西两都),还泛指中原一带的各诸侯国,如春秋时的晋、郑、宋、卫,战国时的韩、赵、魏、鲁、宋等。相对于这个"中国",其他东南西北四方则称为"夷蛮戎狄"。这时已有许多文献予以记载。如《礼记·王制篇》:"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姓也,不可推移。……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又如《春秋·公羊传》:"曷为不言楚子执乎?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