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国五大公知_刘勃【完结】(28)

  更具体点说,梁惠王这些年来既被孙膑偷袭,又被商鞅胖揍,还被楚国趁火打劫,憋着一肚子火,他所谓“国家的利”,就是该怎么找这些国家寻仇,把场子找回来。

  孟老师的回答,给人感觉是调子高得吓人,只谈道德,不谈利害,完全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这确实怪他乱放嘴炮。不过仔细体会文意,孟老师的意思不过是在说,你梁王关心的所谓“国家利益”跟别人无关,是你梁王的私利;那么,别人也只会关心跟你无关的他个人的利益,这样,大家都追逐私利,国家就完蛋了。

  “亦有仁义而已矣”则不妨理解为,要找到共同利益。仁义是什么?就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当然首先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了人民的利,自然也就有了你国君的利。

  对人民群众来说,仁政的意义在于,可以改善生活。

  孟老师对当时人民的悲惨生活,特别有同情心。而说到用语言文字把人民的惨状描述出来,同时慷慨激昂地抨击骄奢淫逸、邪恶暴虐的统治,孟老师的煽情能力,可说无与伦比。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下同。)

  丰收了,民间多余的粮食丢给猪狗吃,这个时候政府不知道平价收购,作好储备工作;灾荒了,路上有饿死的尸体,这个时候政府不知道开仓赈济。饿死了人,有关部门就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自然灾害。”这和把人捅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子杀的。”有什么区别?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骏马,人民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是你们这些统治者带着野兽在吃人。

  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现在老百姓的经济状况,是对上不足以侍奉父母,对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风调雨顺的年景还吃一辈子苦,有点自然灾害就不免死亡。这种情况下,求个活命都困难,谁有工夫听你谈礼义道德?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

  争夺土地而战,死人漫山遍野;争夺城池而战,城市变成死城。这是带着土地去吃人肉,这样的人死有余辜。

  所以孟老师做了一个极其沉痛的判断:“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抨击完现状,自然就要提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才是抓住了当前社会的根本矛盾。具体指标有:

  ——如“不嗜杀人”,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就这个问题,孟老师有警句云:“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如“制民之产”。这四个字,我倾向于理解为,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以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物质生活。至于孟老师所提倡的具体制度,有的太复杂(比如井田制),专家们都吵得不亦乐乎;有的又好像过于简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段话《孟子》里反复出现了三次之多,可见孟老师有多重视。虽然章太炎骂这个方案太幼稚,但孟老师关怀弱势群体的拳拳之心,总算是跃然纸上。

  ——如“与民同乐”。领导开心的时候,要记得让人民群众也开心——乐意引申的话,这句话里牵涉到的权利也可以相当多。

  对于君主来说,行仁政的意义在于可以保住权势,进而统一天下。为了忽悠各国国君行仁政,孟老师对他们威逼利诱,也算手段都用尽了。

  威逼者何?就是警告他们不行仁政就会被推翻。

  孟老师和齐宣王有这样的对话——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

  孟子问:“一个齐国人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托付给一个朋友。结果回来时发现,老婆孩子在受冻挨饿,请问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绝交!”

  孟子问:“法官管不住他的下级,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职!”

  孟子问:“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该怎么办?”

  齐宣王只能环顾左右,把话题扯到别的事上去了。

  孟子的意思很明白,君主尽不到对国家人民的责任,也是该撤职的。这个意思,他反复强调过多次,“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诸侯危社稷,则变置”云云,都是孟老师就这个问题所发的名言。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