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_多人【完结】(1294)

  竺可桢随身有三样法宝:温度计、笔和笔记本,以便随时随地进行观测 和记录。他总是在笔记本上记上他认为该记的一切。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 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 病态发展。4月23日的日记上他写道:“今晨一早起,适见一燕子在窗口孤 飞,好像老朋友一年不见又来探访似的。查去年日记,也是4月23日有以下 记录: ‘上午见燕子在高飞,今年初见。’何以如此之巧。七八年来记录燕 子初见,在北京统是4月21—23日,只是1968年特别早,在4月18日。” 1974年2月6日,他在日记上写下了最后一行字:“气温最高零下1°C,最 低零下7°C,东风l—2级,晴转多云。”这是他从广播中听到的天气预报。 所以在日记上,他又注明“局报”,一丝不苟地为他多年来的科学记录打上 了完满的句号。

  在病危之际,竺可桢一再叮嘱夫人陈汲将他自1966年8月以来,每月将 三分之一工资交存银行的款项共计11000余元上交给党组织作党费用,而当 时他家的经济状况已是明显的入不敷出。

  1974年2月7日凌晨4时35分,当人们还沉醉在梦乡国里之时,竺可 桢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溘然离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竺可桢释放了他生命之火的最 后一份光亮,然后他安祥地睡去了。走完了艰辛而又忙碌的一生,竺可桢永 远地安息了。

  中国科学界的一颗璀璨明星悄然陨落。

  十二、硕果累累

  竺可桢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为科学而献身的一生,他用毕生的精力 开拓和发展了我国气象学、地理学以及自然科学史,他在这些科学园地里辛 勤地耕耘,成为一代宗师。

  竺可桢对于科学事业的贡献是杰出的,他在台风、季风、物候、气候变 迁、农业气候与自然区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我国东临太平洋,每年夏秋季节,从广东到辽宁的东部沿海都受台风影 响。眼见台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竺可桢早在哈佛大学攻读气象科学时就开 始了对台风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回国后也坚 持不懈地研究台风问题,他先后发表有关台风的论文共7篇。

  竺可桢分析了台风的利害,对远东台风类型作了科学的分类。他将风速 作为风暴强度的标准,竺可桢认为“气压读数并不表示气旋的强度,因为强 度决定于气压降低的速度而并不依赖于气压的绝对低值。”他的见解在当时 颇有独到之处。竺可桢反对将所有热带风暴都称为台风,他把6级以上者称 台风,不足6级者则称为热带低压或热带风暴。竺可桢通过精心研究将远东 台风划分为三类:第一类A类台风,其风速达到蒲福氏12级;第二类B类台 风,其风速达到蒲福氏6级;第三类微弱发展的低压,具有不完整的中心, 又称热带风暴。竺可桢进一步按远东台风所经途径将台风分为六个主类:中 国台风、日本台风、印度支那台风、菲律宾台风、太平洋台风、南海台风。

  1925年竺可桢发表了《台风的源地和转向》一文。这是竺可桢在台风研 究上的又一重要成果。他根据翔实的资料得出的结论与今天的统计结果基本 一致。

  竺可桢还精辟地指出“台风中心,温度多突增高,湿度则剧烈低减,故 必有缓和之下沉气流存在。云雨之消散与风速之衰减即系于此。”他还致力 于台风的生成和预报的研究。

  季风研究是竺可桢的另一重要课题。竺可桢一直坚持海陆分布季风形成 的学说,竺可桢是我国第一个指出了季风系统的概念的人。他认为印度季风 与东亚季风虽是两个系统,但它们之间仍然有着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影响。 竺可桢注意到了我国的气候冬季干燥、夏季多雨与季风的影响有关。在 《中 国气候概论》中竺可桢指出:“季风对于中国气候之影响……以冬季风来自 干燥之内陆,夏季风来自润湿之热带海洋,故全国雨泽因有显著之周期性, 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我国地域辽阔,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这些对我国的气候都有着不 容忽视的影响。竺可桢对我国的气流运行作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由于当时 的条件所局限,这些研究成果也有局限性,但竺可桢对我国气流运行的开创 工作,令人永远铭记。

  竺可桢在农业气候与自然区划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气象与农业之关系》、

  《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之雨量及风 暴说》及《中国气候区域论》等。在《中国气候区域论》一文中,竺可桢提 出了区划我国气候的三条原则:(1)分类必须简单而明确;(2)分区界线 须与一国之天然区域符合;(3)在中国之气旋与反气旋范围内,各处所受影 响大异,气候区域之决定,应视此范围为准。”并依此为据提纲挚领地将我 国划分为八大区域。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世纪之久。他数 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亲自进行物候观察,整理收集古籍中的物候记载, 把物候与农业联系起来,服务于农业生产。《物候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引人入胜的笔触,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为了深入浅出地阐明物候科学。他 广泛地涉猎古籍,同时也注意吸收民间的一些谚语来说明深奥的科学道理。 在书中他引用华北民间九九歌: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