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风景_张昌华【完结】(61)

  除此以外,就都看做是离谱,旁门左道,既为正流所不容,也引不起读者的注意。”又据台湾烛微先生披露:当时的中国政府未正式调查她(苏青)、检举她,将其视为汉奸逮捕归案,以致后来还有某大报编辑请其改换笔名编副刊(《世界日报》1987年2月)。

  无论事实如何,苏青当年与周佛海、陈公博之流的瓜葛,是其人生册页中抹不去的不光彩的一笔。

  她只能毁誉由人。

  千秋功过,留待历史评说。

  生死顺天天变道亦变。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文学创作为工农兵服务,像苏青这样以写青衫红粉、家长里短为主题的作家是无法上阵的。

  当年的老朋友张爱玲、徐都远去海外,苏青显得格外的寂寞、苦闷。

  更为难堪的是生活无着,一辈子为钱发愁。

  1949年底,苏青由九三学社吴藻溪介绍,加入妇女团体“妇女生产促进会”,但一时也没找到工作养家糊口。

  正一筹莫展时,朋友告诉她,香港的《上海日报》想请当年走红的老作家写稿撑门面。

  于是苏青写了《市妇运会请建厕所》、《夏明盈的自杀》等寄去,可非但没有收到分文稿费,反受有关部门一顿批评。

  时值1951年,市文化局戏剧编导学习班招生,苏青报名,没被录取,后由夏衍出面,才被批准。

  毕业后,她被分到由尹桂芳任团长的芳华越剧团工作,为配合“三反”、“五反”运动写了几部剧本,但都未获成功。

  后来,她改编郭沫若的《屈原》,为此专程进京向楚辞专家文怀沙请益。

  1954年5月,由苏青任编剧的《屈原》首演,反映颇好。

  在参加华东戏曲会演时,佳评如潮。

  演员获奖了,音乐获奖了,偏偏剧本没获奖,其根子是苏青有“历史问题”。苏青感到不解、不平,但她只能忍气吞声。

  那段日子,最开心的是由她编剧的《宝玉与黛玉》在京、沪连演300多场,创下剧团演出的最高纪录。

  倒霉的是,在改编历史剧《司马迁》时,为塑造好司马迁的形象,她写信向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讨教。

  完全是一封纯学术探讨的信。

  讵料,1955年贾植芳被打为胡风分子,被判刑。

  有关部门在抄贾家时,发现了苏青的那封信。

  苏青也被打成胡风分子,关进了上海提篮桥监狱。

  也有人认为,苏青被捕是潘汉年、杨帆案所牵。

  情况太复杂,非局外人能说清楚。

  但后来经深入调查,苏青与胡风根本无关联。

  1957年6月27日苏青被“宽大释放”。 苏青出狱后,又回到剧团。

  一时无事可做,看剧场大门。

  自己创作的作品,已被他人改头换面窃去。

  1959年芳华剧团去福建,苏青不愿去,被安排在黄浦区文化局下属的红旗锡剧团当编剧,兼配角唱戏,还要负责字幕,很是辛苦。

  她也配合政治写过《雷锋》、《王杰》,但无影响。

  1966年的“文革”,苏青家被抄,人被斗。

  令她愤怒的是工作也被锡剧团辞退,生活更困难。

  1975年,苏青从黄浦区文化馆退休。

  退休证上写明:原工资61.7元,按7折计算,实发退休费:43.19元。

  苏青的晚年极为凄凉。

  她原住市区瑞金路,和邻居共用厨房、卫生间,经常受人欺负。

  迫于无奈,和郊区人家调换住室,以求安宁。

  她与已离婚的小女儿李崇美和小外孙,三代人住在一间10平米的房子里,相依为命,基本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

  唯与王伊蔚老大姐(抗战前《女生》杂志主编)有所过从。

  她在致老友的最后一封信中说:成天卧床,什么也吃不下,改请中医,出诊上门每次收费一元,不能报销,我病很苦,只求早死,死了什么人也不通知。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时期也不远了。

  1982年12月7日,多灾多难的苏青顺天命而去,终年69岁。

  1984年,上海市公安局作出《关于冯和仪案的复查决定》,内称:“……经复查,冯和仪的历史属一般政治历史问题,解放后且已向政府作过交代。

  据此,1955年12月1日以反革命案将冯逮捕是错误的,现予以纠正,并恢复名誉。”迟来的公正,苏青去世已两年了。

  苏青病危时,很想看看她的《结婚十年》,家中没有。

  后来成为其女婿的谢蔚明,辗转托人找到一本。

  因那时此书还未开禁,书主人提出速阅速还。

  谢蔚明为安慰病中的苏青,出高价复印一册送她。

  苏青做梦也没想到,她死后不几年,社会日渐祥和、开放。

  苏青复苏了。

  她的《结婚十年》、《浣锦集》等陆续再版,研究关注她的人也越来越多:《苏青传》(王一心)、《乱世佳人苏青》(李伟)以及《寻访苏青》(毛海莹)相继问世。

  人们没有忘记当年上海滩的苏青!花落人亡有人知!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