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_冉云飞【完结】(45)

  但即便如此,杜甫一直怀着“此身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心情来看待他在四川的奔波生活。其赴蜀原在于当时蜀地尚未动乱,并且有些朋友在那里可接济他。而现在这一切都消失了,蜀地既有吐蕃的连年骚扰,又有地方军人割据混战,朋友也逐渐稀少,“厌蜀交游冷”(《春日梓州登楼二首》)。加上长期漂泊,年老多病,思乡之情日渐加深,于是在公元763年春天听说战乱已平,即欣快地写下了他平生最快活的诗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准备出蜀,但听到严武再次镇蜀,杜甫旋即再赴成都,但此次经历,只不过让其更加失望,加以严武突然病故于成都,因而他决计离开成都东行出川。

  成都或者不妨扩大点说四川,就是这样一种地方,即退守和暂时的栖居,也许会过得很安稳。在帝国版图上的位置,和与外国接壤的边境省份相比,算不上真正的边缘地带(不过1703年,为免除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四省的地丁各项钱粮,上奏者说这四个地方“俱属极边之地”,见《(道光)石泉县志》),但从成都从来都不曾是中华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来看,加上四蔽的地理位置,绝域殊方的风俗民情,它真正算得上暗藏在帝国的边缘。从政治上,只不过有些小打小闹的割据政权,曾在这里短暂地寻欢作乐,这种短暂意味着其存在缺少霸王之气,不过是一种小家子气的苟且自存而已。其最根本的体现是政权的守成倾向,即无力向外扩张,但这种守成最终会导致无力自保,国鼎相让,甚至身首异处。

  从经济上看,四川包括成都繁荣的时期如唐宋,政权运转所需的费用,有不少是由它供给的,其受剥夺的程度也甚于其他州郡。政权只从成都获取,却不提供相应的使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采用的方式多为杀鸡取卵。如宋代的私人交子,固然因私人缺乏本金或其他问题,最终导致缺乏信用,形成诉讼;但官方收回置交子务后,却因战事频仍、机构臃肿、贪污成性,滥印交子,而造成通货膨胀,最终缺乏社会信用而作罢,但统治者从中掠夺财物的目的是达到了的。换言之,所谓“扬一益二”,其实都是为保证首都这样的政治中心的巨额挥霍作铺垫而已,事实上的经济中心却没有获得经济所应具备的活力,以及相应的市场发展机能,从而好端端的经济态势变得萎缩。

  成都从来就没有作为帝国文化中心这样超凡的实力,这不只是因为中国的城市不管是首都还是地方性府、州、郡的城市格局,都是中央集权制下高度集中的。城市的功能不像英美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功能出现某种分工与合作,而是将多种功能容纳于一座城市,使这座城市的功能看上去庞大,实则每一个功能都处于互相制约而萎缩的状态。这样的情形,自然就会使文化人——自然包括某些官僚,因为古代的科举制度造就了文人与官员在某种意义上的融合——的入川大半是因着其他被动的原因,如战乱逃难,如宦游失意等,而非自愿。王勃、杜甫、陆游就是这样的典型,这样的文化人对成都来说,算得上是过路文化人,成都的物质生活虽然让他满意,但很难留住他的心。抗战时大批的高校及作家、学者、教授内迁至蜀地,但抗战一结束,鲜有留下来的。蜀地的文化虽因他们的到来有一定的建设和积累,但毕竟时日较短,而且由于战后一窝蜂地迅速撤离,反而造成新的文化延续上的伤害,无法弥补,因为文化的发展仰赖于它的创造性和绵延性。

  成都或者说四川从大的方面来讲,在国家危急的时刻,它的作用胜于承平之日,如唐玄宗、唐僖宗因战乱奔蜀,宋代的战事如对金、西夏,尤其是南宋时对蒙古的抵抗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南宋偏安于杭州,其衰亡被延迟,四川居功至伟。抗日战争四川对国家的贡献有目共睹,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诸方面均出力甚巨。但一至承平之日,其发展虽不落后于有些城市,但要像有的沿海城市那样尽显英雄本色,恐怕甚难。

  这就表明,成都在农业社会中的作用更多是守成型而非进取型,更不是具有敢为天下先精神的先锋型,这一点颇像儒家思想在中国现实社会运行中的境遇。作为一个时代的探路者——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成都都是不行的,其保守闭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远离海洋的内陆城市,在一个庞大的专制帝国易于守成而非开拓,似乎也是必然的。

  再从人口迁徙来看,从古至今,成都人口的进出是不平衡的,进入的多而迁出的少,除了像宋末或明末,很少有主动大规模迁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成都人口迁徙规律中没能做到,这自然与中央集权下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以限制人的自由为目的的人事管理制度及其思想有关,但不能忽略成都人口迁徙的自身特点。这特点就是入蜀的人的素质相对较低,而较少的出蜀者其素质却相对是较高的,如宋末四川士人因战乱出蜀,导致蜀学的彻底式微。当然你可以说蜀学的兴起缘于唐五代的战乱大批北方士人入蜀,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但像这样的人口迁入,在四川迁徙史上是较少的,尤其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其整体素质并不算太高,几乎都是在当地没有恒产的底层人,清朝前期四川地区考中进士的较其他省份偏少,其因素固然很多,但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端倪(李朝正《清代四川进士征略》)。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