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皇权悲剧_黄进华【完结】(82)

  这时,李宗闵、牛僧孺、李德裕已经相继入朝为官,开始在政坛上有发言权。在这次考试前,有两位大臣曾私下托考官钱徽照顾他们的亲戚。偏偏,钱徽此人刚正不阿,没有理睬他们。于是,他们就揭发钱徽在主持考试时徇私舞弊。

  恰好,李宗闵有一个亲戚也来参加考试,被钱徽录取了,穆宗就怀疑是李宗闵在幕后“捣鬼”,便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李说确有此事。所以,钱徽立即被降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赶出朝廷。

  这次事件,实际上是李宗闵与李德裕的冲突,而牛僧孺与李宗闵关系亲密,也站在他的一边。至于李德裕,在朝廷里也得到了不少官员的支持。从此,唐朝的官员正式分为两大派系,互相倾轧,两派明争暗斗。

  文宗即位后,李宗闵又走宦官的路子,当上了宰相。经李宗闵推荐,牛僧孺也被提升为宰相。在李、牛二人联合执政期间,他们重用的都是自己的门生、故吏,当时长安城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门生故吏,不牛(牛僧孺)则李(李宗闵)。”至于李德裕,则被赶到西川去当节度使。

  在西川任上,李德裕暗中联络一个吐蕃将领,收复了边陲重镇维州(今四川理县)。这本来是李德裕立了一功,宰相牛僧孺却非常嫉妒,就告诉唐文宗:“收复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要是跟吐蕃搞坏关系,才不划算呢!”就因为他这么一句话,文宗便命李德裕把维州“还”给吐蕃。眼看已经到手的“战利品”竟然要“完璧归赵”——归还给吐蕃,李德裕差点没有被气死。

  没多久,有人告诉文宗:在战略上,退还维州城是一大失策,还说这是牛僧孺故意排挤李德裕。文宗知道后,非常懊悔,也就疏远了牛僧孺。

  当时,宦官的势力非常大,经常干预朝政,而文宗本人又没有主见,一会儿用李德裕为宰相,一会儿让牛僧孺当宰相:李党当政了,就要排挤牛党;牛党在位,李党也没有好日子过。于是,这两派势力就像“走马灯”似地转悠着,把朝政搞得十分混乱。到最后,连文宗这位“万岁爷”也搞不清谁是谁非,说了一句无限感慨的话:

  “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实难!”

  这时,唐文宗实际上受制于宦官,但他不敢公然指斥宦官,只能指责闹“藩镇割据”的河北三镇,用“河北贼”来与朝廷里的“朋党”相提并论。其实,在这里,如果用“家奴”来代替“河北贼”倒是更恰当!

  为了争权夺利,牛党、李党都争着讨好宦官。李德裕在做淮南节度使时,大宦官、监军杨钦义被召回京城。临行前,李德裕专门为他办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还送给他一份厚礼。所以,杨钦义一回朝担任枢密使,就在武宗面前竭力推荐李德裕。结果,李德裕很快就做到了宰相,牛僧孺、李宗闵则掉到了“阴沟”里——都被贬到南方。

  武宗在位时,李德裕深受宠信,当了好几年的宰相,执掌朝廷大权。会昌六年(846年),武宗病逝,皇叔李忱即位,是为“宣宗”。宣宗一上台,就把李德裕撤职,并重用牛党人士。不久,李德裕被贬到崖州(今海南省),病死在那里。直到懿宗即位,才开始重新起用李党人士。

  至此,闹腾了几十年的“牛李党争”终于收场,但是大唐朝已经在这场党争中元气大伤了,正在一步步地走向灭亡。

  其实,牛党和李党虽然在政坛上斗得你死我活,也主要是围绕“宰相”这个位子争夺。总之,谁当上宰相,执掌朝纲,这一派就得势,另一派就要失势,反之亦然!

  古往今来,中国人向来讨厌朋党:一是“结党”很容易与“营私”挂钩;二是党派之间的争斗,对于皇权国家和政治安定不利。所以,许多年以后,还有不少人在喋喋不休:李宗闵、牛僧孺与李德裕为什么要争斗?牛党和李党,到底谁是谁非?换句话说,到底哪一方是“朋党”,还是两方都是“朋党”?

  不过,这件事也不稀奇!几千年来,在皇权专制体制下,中国人素来喜欢“窝里斗”。其实,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之分,何况是在残酷的、遵循“丛林法则”的“权力场”上!   

  “此起彼伏”的首辅争夺战

  自从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在明朝就只设立内阁大学士,专门为皇帝草拟文墨,提出参考性的意见(即“票拟”),但最后决定权仍然掌握在皇帝的手里。从明成祖时开始,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到了仁宗以后,內阁的地位逐步提高,开始高于六部。

  总的来说,内阁大学士的权力要比过去的丞相小得多。不过,如果皇帝懒惰,或者是年幼,不能亲理朝政,这时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就会“非比寻常”,甚至可以代天子处理朝政。

  当时,内阁里往往有好几位大学士,起初还不分彼此,没有谁的地位高谁的地位低的问题。时间一长,一些大学士深受皇帝的宠信,或者是资历比较老,就逐渐“凌驾”于其他大学士之上,成为“首辅”(即首席大学士)。在正德以后,内阁首辅负责“票拟”——起草上谕,其地位进一步上升。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