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争的悲悯_[英]尼尔·弗格森【完结】(115)

  与此相反的是,德军在军事行动和战略把握上堪称典范。米夏埃多·盖尔认为,鲁登道夫在1916年重组军队的行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分水岭,它取消了“百试不爽的等级体系对那些期待建立行之有效的暴力组织的人的压迫”。当英国仅仅将新式武器移花接木到陈腐的理念上,并仍旧纠缠于人力的问题时,德国人则因势利导地对新的技术装备采取新的战略对策。德军一流的进攻方式是对“深度防守”策略的发展(实际上这是从截获的法国档案中剽窃来的);陆军上校格奥尔格·布鲁赫米勒对“徐进弹幕射击”以及“飓风式”轰炸做了改进;“冲锋队”也有所改进,其成员经过严格的特别训练,行动敏捷,武器精良,他们的任务是渗透到敌军的防线并从中进行破坏。1918年春季进攻时他们大显身手,而早在1915年8月他们就已经牛刀小试了。

  战后,诸如G·C·温这样的历史分析员对德国的深度防守战术大加赞赏。本质上,德国采用了另外一种体系作为替代:对范围更大的防线给予正面射击,辅以小股人员在侧腰对进攻者实施破坏。敌方炮火主要的打击对象是前线,因此该区域的力量大为削弱;但防线之后可另开辟一块缓冲的防守地带,因此德国的所谓“防线”不仅包括了分散的前哨部队及火力网,同时还有进行反击的力量储备。在击退协约国1917年的进攻过程中,该战略发挥了显著效果。直到1918年年初,协约国才开始效仿这种深度防守的战术,但它们永远无法掌握其要领。基础的先锋队战略战术中,还有一条适用于进攻的类似原则,该原则中,小股部队的流动作战和灵活作战再一次显示了其重要性。

  德国的战略实力根植于其独特的军事文化。迪普伊认为,德国军事机构“挖掘到了军事优势制度化的秘密”。马丁·塞缪尔斯斯同样指出,德国战争哲学的特殊性,体现了其无序的本质。反过来,这些特性影响了其军令结构的形成。德国人青睐“指导性命令”(目标明显,决策分散化,各层级间灵活处理事件),而英国更倾向于“限定性管控”,因而扼杀了主动性。此外,按照这一逻辑,双方的训练方式也有分别。德国“无序理论”要求高质量的训练,以加强不同条件下的适应性,而英国仅需要服从命令即可。此外,德国军官并未停止过对如何完成任务能力的培养;军官团队精英云集,无能的军官都会被残酷地扫地出门。古德蒙松的作品对此有更加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冲锋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自我完善的军官团”。

  战前那些批评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声音中,有些嘲笑它向士兵灌输“盲从理念”。诺思克利夫勋爵曾愚蠢地吹嘘,由于英国的个人主义以及体育精神的传统,英国士兵在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比德国更胜一筹。而没什么比这个观点更偏离事实的了。实际上,正是这些大部分都是业余选手的英国士兵,才带有对命令过度言听计从的心态,以及军士级别以下人员不假思索地盲从的特点。相反,认识到“摩擦分歧”和通信的中断会导致行动计划细节很快丧失效力,德国自始至终都激励他们的士兵在战场上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德国并未被击败?

  一些人会为英国的战争表现而辩护,他们总会提醒我们,“英国是战争的赢家”(或是胜利的一方)。出于同样的原因,德国历史学家很少有人对此表示赞同。不久后便任职魏玛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的弗里德里希·埃伯特对此有精辟的表达,即德国部队并没有在战争中被击败。然而上述事实让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有如此多的德国人坚信这一点。

  那么我们该对1918年德国战败的事实做如何解释呢?帕迪·格里菲思认为,对于这个问题有一种让人满意的答案,即英国远征军赢得了战争,他们最终的表现还是很出色的。1918年,英国终于解决了如何使用坦克、战机、装甲车、骑兵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他们终于明白如何让步兵团与大炮进行配合作战。同时,步兵团学习了新的战略技巧,例如小股部队菱形推进或在坦克的掩护下推进,以及配合新型移动火力等(手榴弹、斯托克斯迫击炮、枪榴弹以及刘易斯机枪)。

  火炮的使用也更为有效。人们终于领悟到,成功的进攻需要徐进弹幕的掩护,并且要更多地采取航空侦察、实地考察以及情报工作等辅助手段。迫击炮用来切断铁丝网,机关枪弹幕也有了用武之地。精心策划的射击计划对已有的枪械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同时人们认识到反火炮射击以及运用烟幕弹来保护步兵的重要性。精确的校准、更为理想的射击地点、侦察、声光定位等,让射击精度大幅度提升,而这些因素之前在行动中仅扮演着追踪进攻者的角色。综上所述,原先拖沓而准确度低的炮击,被攻击敌人防守地带全纵深的飓风式集中轰炸所替代。最后,人们领悟到大炮的首要任务并非清除敌人的防御工事,而是使其无效;此外,为了配合步兵团的挺进,枪械应当设计得足够长。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地区人员伤亡,还凸显了突袭的本质。而迄今为止,英国在进攻中完全缺少对这一点的认识。

  一般认为,进攻的高潮是1918年的“百日”胜利。在诸如博蒙特–哈默尔以及上述提到的亚眠进攻中,英国成功地将步兵团、大炮、坦克及飞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这种结合作战的方式被军事历史学家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贝利进一步提到“现代战争模式的诞生”——这种变化具有强大的革命性,“在这种变化中,防御力量、空中力量以及由此开始的信息时代蓬勃发展,彼此相辅相成”。格里菲思更是将其称为“真正的技术革命”。因此,特兰是正确的:“从根本上看,英国的武器系统更胜一筹。”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