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_包伟民/刘后滨【完结】(127)

  [25] 包伟民、郑嘉励编《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中华书局,2012。

  [26] 参见张澜《“南海一号”的时空之旅——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魏峻、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中国科技奖励》2007年第12期,第22~26页;佚名:《“南海一号”科考成果展 珍贵宋瓷首度亮相》,《国学》2008年第7期,第4页。

  [27] 刘子健:《背海立国与半壁山河的长期稳定》,第38页,载氏著《两宋史研究汇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第21~40页。

  [28] 黄宽重:《“嘉定现象”的研究议题与资料》,《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第191~205页。

  [29] 李华瑞:《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10年第3期,第5~27页。

  [30] 参见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75~78页;李裕民:《破除偏见,还宋代历史以本来面目》,《求是学刊》2009年第5期,第123~126页;葛金芳:《两宋历史地位的重新审视(笔谈)》,《求是学刊》2009年第5期,第122~123页;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第36页;邓小南:《宋朝历史再认识》,《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第98~104页。不过近来李华瑞另有新说,认为“宋朝‘积弱’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和改革开放以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并非因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国家欺凌才被特别提出”。见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文史哲》2013年第6期,第33~42页。

  [31] 如许怀林《江西通史》第六卷“南宋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32] 迄今为止,“南宋史研究丛书”的“博士文库”已出版五部专著,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即何玉红《南宋川陕边行政运行体制研究》(2012);郑丞良:《南宋明州先贤祠研究》(2013);熊鸣琴:《金人“中国”观研究》(2014);李辉:《宋金交聘制度研究》(2014);朱文慧:《南宋社会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2014)。

  [33] 何忠礼:《略论南宋的历史地位》,《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第72~79页。

  [34] 李治安:《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文史哲》2009年第6期,第5~19页。

  [35] 李治安:《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第19页。

  [36] 李治安:《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第14页。

  [37] 分别参见李治安《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历史研究》2011年第5期,第59~77页;《中古以来南北差异的整合发展与江南的角色功用》,《文史哲》2015年第1期,第27~34页。

  [38] 李新峰:《论元明之间的变革》,《古代文明》2010年第4期,第83~102页。

  [39] 参见黄宽重《“嘉定现象”的研究议题与资料》,《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第191~205页。

  [40] 黄宽重:《海峡两岸宋史研究动向》,《历史研究》1993年第3期,第137~152页。

  [41] 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四下《疆域志二·坊里》,《宋元方志丛刊》第六册影印《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1990,第5518页。

  [42] 沈彤等:《乾隆震泽县志》卷三《疆土志三·乡都图圩》,《中国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3册影印乾隆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第33页。

  [43] 参见拙文《中国近古时期“里”制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第183~201页;《新旧迭加:中国近古乡都制度的继承与演化》,《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年第2期,第5~15页。

  [44] (宋)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卷上《请宽民力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第19B页。

  [45] 李华瑞:《南宋地方社会管窥——以阳枋〈广安旱代赵守榜文〉为中心》,《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18~25页。

  [46] 参见韩冠群《史弥远与南宋中后期中枢政治运作(1194~1260)》,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此文讨论是否深入,结论是否得当,容或再议,不过它将不同时期“权相”现象作联系与对比的努力,是明确的。

  [47] 例如,梁庚尧利用明清时期地方志资料讨论南宋的社会经济史,取得显著成果,就是明证。参见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又黄宽重强调文集资料对南宋中后期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他的一些研究工作也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示范。参见黄宽重《“嘉定现象”的研究议题与资料》,《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

  书评

  薛爱华与《朱雀》的写作背景

  李丹婕

  1995年吴玉贵先生将薛爱华教授(Edward H.Schafer,1913~1991)的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A Study of T’ang Exot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一书译成中文,以《唐代的外来文明》之名出版。此后,这本研究唐代舶来品的专著和劳费尔(Berthold Laufer,1874~1934)的《中国伊朗编》(Sino-Iranica:Chinese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Iran,1919;林筠因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4)一道,成为了解中古中国社会史与物质文明的重要参考著作,薛爱华也由此为中国中古史学界和广大读者所熟知。身为汉学家的薛爱华,其学术生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闽帝国》(The Empire of Min,Charles E.Tuttle Company,1954)一书的出版正式发轫,直到去世前六年出版最后一本书《时间之海上的幻境:曹唐的道教诗歌》(Mirages on the Sea of Time:The Taoist Poetry of Ts’ao T’a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薛爱华绵延三十余年的学术生涯可说硕果累累,相比而言,自《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译本出版以来的二十年间,我们对这位学识渊博、思维敏锐的汉学家的认识与其地位是完全难以匹配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