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_包伟民/刘后滨【完结】(3)

  隋唐是律令制实施比较透彻的时代,制度规定是我们应当特别关注的基础史料。虽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变通,但基本情形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所以把握了制度,就能为有些史料找到合理的位置,也能让没用的残篇断简变成有用的材料。

  比如我在开始研究晚唐五代宋初的归义军历史时,面对的是一批在敦煌发现的杂乱无章而又残缺不全的公私文书,有些有明确的年号纪年,有些是甲子纪年,有些没有任何纪年文字,但当时当地官民在指称归义军节度使时,一般都是用他的检校官或加官名称,或者是荣誉的称号,如“尚书”“仆射”“太保”“大王”等。节度使属于差遣官,本身没有品秩,所以都加检校官衔以表示官资的高低尊卑。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五八对此有过整理,岑仲勉《唐史余渖》也有进一步申说,即一般的进阶顺序是,从御史中丞或诸寺卿到御史大夫或散骑常侍,再到各部尚书或左右仆射,然后进至三公、三师。[1]根据《唐六典》卷一、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下,唐朝自武德、贞观以来,三师三公的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至晚唐时,由于地方节度使尚武,起源于秦朝主兵之任的太尉这一武职日益受到尊重,逐渐升到太保、太傅之上;五代宋初,节度使都是由检校太傅迁太尉,由太尉迁太师[2]。具体到某一位节度使,他初次加官的高低也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我曾引洪迈《容斋随笔》卷七“节度使称太尉”条的概括记载:

  唐节度使带检校官,其初只左右散骑常侍,如李愬在唐、邓时所称者也。后乃转尚书及仆射、司空、司徒,能至此者盖少。僖、昭以降,藩镇盛强,武夫得志,才建节钺,其资级已高,于是复升太保、太傅、太尉,其上唯有太师,故将帅皆称太尉。[3]

  由此再看敦煌文书有年份记录的材料,得知中原王朝给予归义军节度使的称号也是从较低的“尚书”开始,但归义军节度使往往在朝命下达之前就自封为某种较高的官衔了,特别是五代、宋初几位曹氏执政者,虽然政权组织仍是节度方镇一级,但却在检校太师兼中书令之上,号称大王。尽管某些节度使自封的称号很高,但仍是按官品等级由低向高升进的,只是往往比中原王朝给予的职称高一个级别。按照这样一个线索,就可以把大多数有甲子纪年或没有纪年的文书,结合其他内容,放置到相应的年代范围中去,使得原本杂乱无章的残文书,变成有系统的史料群,许多此前不明的归义军史,也得以揭示。

  归义军虽然是晚唐中央政府无法直接控制的藩镇,到五代宋初甚至被中原王朝看作外蕃而放到“四夷”或“外国”的序列当中,但因为其基本体制是节度使制度下的方镇,所以可以用唐朝的制度来考察归义军的文书,利用这些文书来补写中原没有记录的归义军历史。这个例子想强调的是,即使是研究像沙州归义军这样的问题,即使敦煌发现了大量归义军时期的文书,但我的出发点,仍然是从《唐六典》《春明退朝录》《容斋随笔》所记录的唐朝制度开始的。

  对于隋唐时期一些问题的讨论,比如士族问题、科举问题、民族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也是要抓住最核心的史料。什么是核心史料?我觉得陈寅恪先生在讨论唐代政治史问题时,比较强调唐朝人对于本朝相关问题的一般性看法。这就是正确认识一个问题的核心史料。

  关于唐朝人的社会观点,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册府元龟》卷三一〇《宰辅部·问望》记载:

  李揆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揆美风仪,善奏对,每有敷陈,甚得称辩。肃宗赏叹之,尝谓曰:“卿门第、人物、文章,皆当代所推。”故时人称为“三绝”。[4]

  无独有偶,出土墓志中也有类似记载,见卢轺撰《唐故范阳卢氏(轺)荥阳郑夫人墓志铭》:

  肃宗朝,中书侍郎、集贤崇文大学士揆,即夫人外曾祖也。故杭州刺史幼公,即夫人外祖父也。肃宗常谓揆曰:“卿门地(第)、人物、文章,皆为当代之冠。朕宗族中乃遂有卿,足为朝廷羽仪也。”当时称揆为“三绝”。[5]

  李揆是山东甲族,与荥阳郑氏、范阳卢氏,都是高门士族,相互有婚姻关系。这两条材料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到了安史之乱后的肃宗时,唐朝社会上的门第观念仍然如此之重,在品评一个人物时,重视的是门第、人物、文章。明白了这样的唐朝价值观念,对于理解唐朝士族社会,以及如何看待唐朝士人的所作所为,就不困难了。如果脱离了门第、人物、文章三个方面,也就把握不了唐朝士族的本质。如果我们研究唐朝的士族问题,这两份材料就是属于基本的、核心的素材。

  唐朝的社会在发展变化,士族社会也在变化,社会观念也同样在变。我们举一个长安的例子,来看唐朝一种新的社会观念。宋敏求《长安志》卷七《安仁坊》记载:

  东南隅,赠尚书左仆射刘延景宅。坊西南,汝州刺史王昕宅。注:延景即宁王宪之外祖,昕即薛王业之舅,皆是亲王外家。甲第并列,京城美之。[6]

  一般来说,宋人《长安志》中这种能够指明开元十年(722)以前坊里位置的记录,都来自唐开元十年韦述所撰的《两京新记》[7],这里的记录应当就是韦述的原话。换句话说,开元时期的人对于京城长安中的甲第,是以一种赞叹的口气来称颂的,“京城美之”正是代表着当时流行的社会观念,因为甲第代表着住宅主人的身份地位,是京师一般人所追求的方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甲第的考察,来看唐朝长安社会的发展变化。甲第是壮丽而又具有相当规模的府第,是和宫阙、街道联系在一起的,使城市变得雄伟壮观。透视记载甲第的文献,可以推想长安城市的立体景观。可以说,我们研究长安城的时候,抓住了“甲第并列,京城美之”这句话,就抓住了长安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8]。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