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_苏勇强【完结】(28)

  无疑,科举的存在,考生对考试相关儒家书籍的需求,大大刺激了当时书籍的生产和销售。显然,当时若再以抄写的方式生产书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要有新的书籍生产形式予以取代。这一新的书籍生产方式就是当时业已存在,且日臻成熟的“雕板印刷”。《旧五代史》(卷81)载:“(天福八年三月)国子祭酒兼户部侍郎田敏以印本《五经》书上进赐帛五十段。”此段文字下有一段小字考证曰:“以印本《五经》书上进,考唐天成二年已开雕,至此始得印本书也。今附识于此。”(影库本粘签)

  我们看到,当时书籍的开雕印行并没有因战争或王朝的更替而停滞,原因当然是科举不断,社会对此类书籍的需求也并没有因战争而中断。此外,后唐《九经》的雕印情况也是如此,它从后唐长兴三年就已开雕印刷,到后周广顺三年田敏又献印板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2部,130册。《资治通鉴》(卷291)载:“初,唐明宗之世,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丁巳,版成献之。”对此,胡三省注曰:“雕印九经,始二百七十七卷。唐明宗长兴三年,至是而成,凡涉二十八年。”如果没有社会需求对相关书籍的刺激,很难想象在五代那样的乱世能完成上述这些典籍的刊刻。正因为社会对此类书籍的需求始终存在,所以对于这些书籍的印刷前后持续了28年的时间。广顺三年六月,受命大臣田敏献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时奏曰:“臣等自长兴三年校勘雕印九经书籍,经注繁多,年代殊藐,传写纰缪,渐失根源。臣守官胶庠,职司校定,旁求援据,上备雕镌。幸遇圣朝,克终盛事,播文德于有截,传世教以无穷。谨具陈进。”(《册府元龟》卷608)

  事实上,我们理解上述《资治通鉴》(卷291)的记载,应该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在长达28年的过程中,社会上像《九经》这类的儒家典籍一直都在印卖传播,甚至连辅助人们学习阅读经书的《五经文字》、《九经字样》都有了印本刻卖。

  除了来自南方吴蜀等地的雕板《九经》典籍之外,据《旧五代史》记载,在晋少帝天福八年,田敏就进有印本《五经》。而在北汉乾祐元年,也雕造有《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四经。再结合田敏进呈《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所言,胡三省对《资治通鉴》记载的注释不甚准确。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九经》在长兴三年开始雕印之后,很快便有成品在社会上印卖。广顺三年六月,田敏所献的是针对《九经》“经注繁多,年代殊藐,传写纰缪,渐失根源”的状况,特别制作的释字正音之书,即《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这类书。

  据《四库全书提要》介绍,所谓《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均为小学类字书之属,乃是针对唐代国学刊立石经文字及其传写疑误、乖讹所作的音义解释及勘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部小学类中有《九经字样》一卷,唐唐玄度撰。据《九经字样牒文》所记,可知此书与《五经文字》一样,乃是为了方便当时学者阅读唐代石经传本时必备的一种字书。故此,《九经》印卖应是从后唐长兴年间一直持续到了后周广顺年间,由于印本《九经》在实际阅读使用中出现问题,于是才有田敏为方便学者阅读所献《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这样的字书印刷出来。

  生产书籍需要对相关书籍进行搜集,继而才是校勘、整理、刊刻、印刷等工序。可以这样说,科举考试的存在首先为五代书籍印刷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条件。然而,雕印典籍也是件需要特别审慎的事业,尤其对典籍的搜集和整理是其事业之首要。因为每要刊刻一部书,事先都需要广求异本,加以校勘比对,确定下最好的底本,然后才能凭此上板雕印。因此,在每次版印之初,广泛搜集书籍成了朝廷印书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看到凡是有志于文化恢复的国家,其文化建设的首要措施就是筹措和积累书籍。积累书籍是为今后的文化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书籍的积累,其来源可以多途,有如“杨师厚进纳赵匡凝书籍”式的战争掠夺,也有新朝对前朝的直接继承,然而更重要的是政府通过相关文化政策的制定,鼓励和吸纳来自臣下和民间的书籍进献。于是,围绕着书籍的印刷生产,才有了诸多与之相关的协调性举措,如后周鼓励民间献书的政策制定等等。如此一来,雕板印刷的需要反过来在客观上更加刺激了社会对于书籍搜集和收藏的需求。

  此外,科举考试毕竟是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协调配套的各项措施和制度予以支撑,由此服务于科举的措施也在五代各朝应运而生。在这些服务性举措当中,印刷技术的辅助作用尤其不可忽视。天成初年,为了便于考生有可咨参照的科考格式和范本,朝廷考虑要为考生制作诗赋格式范本。《旧五代史·李怿传》(卷92)载:

  天成初,(李怿)复拜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在职转户部侍郎右丞,充承旨。时常侍张文宝知贡举,中书奏落进士数人,仍请诏翰林学士院作一诗一赋,下礼部,为举人格样。学士窦梦征、张砺辈撰格诗格赋各一,送中书,宰相未以允。梦征等请怿为之,怿笑而答曰:“李怿识字有数,顷岁因人偶得及第,敢与后生髦俊为之标格!假令今却称进士,就春官求试,落第必矣。格赋格诗,不敢应诏。”君子多其识大体。……(37)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