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_苏勇强【完结】(44)

  至于《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由于编纂时间靠后,南唐旧臣老儒年龄老化,故去甚多,而北宋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量涌现后,南唐旧臣参与人数才有所减少。如杜镐,《东轩笔录》(卷1)载曰:

  真宗天纵睿明,博学文学,尤重儒术……杜镐以博学,尤承眷礼,晚年苦肺疾,累乞闲地,真宗不允,至数年加剧,又于便坐恳述。真宗曰:“卿自择一人学术可以代卿者。”镐于是荐戚纶以代,又逾年,未及得请而卒。

  据查考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广记》基本为南唐与后周入宋文臣的组合。《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几乎是同一批人共同参与编纂的。其编纂者中陈鄂曾为后蜀教授(107),入宋后撰有《开宝通礼》二百卷。其余人等主要为后周、南唐文臣。《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的人员组成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前朝老臣大为减少,而本朝进士文臣数量大为增加。(108)如《文苑英华》编纂苏易简,其父苏协虽为后蜀进士,但苏易简本人却是北宋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入仕。

  在这些人当中,陈彭年是个例外。他虽是雍熙三年中的进士,然在南唐时期,他就已师事徐铉,有为南唐朝廷所用的事实(《隆平集》卷6),故清人吴任臣著《十国春秋》时,将其列入南唐臣子行列。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5)也载曰:“陈彭年字永年,生抚州,十三岁著《皇纲论》万余言,为江左名辈所重。”

  南唐文臣入宋参与修撰项目表

  附注:

  部分文臣生卒年源自姜亮夫纂定、陶秋英校《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

  综述而言,由于南唐、吴越、西蜀等国拥有丰富的书籍、文人、刻工、纸墨,南方印刷文化的发展以及其最终并入北宋王朝,加速了南北方以书籍印刷为主导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于是,北宋的书籍刊刻也随着南北方印刷文化的融合而迅速发展起来。如前引《长编》(卷27)记载,雍熙三年宋太宗将南方著名文臣用于许慎《说文解字》的编撰校勘,目的就是模印并颁行天下,使学者学问有所依据。而类似这样的举措尚不止于此。

  吴  越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因为它秉承晚唐印刷技术而来,又奠定北宋书籍刊刻发展和兴盛的基础。吴越国是这一时期南方具有印刷文化传统的重要国家,由于其保土安民的国策,对中原正统强国纳贡称臣,加之与书籍印刷相关的文化移民的涌入,从而导致晚唐延续而来的书籍刊刻文化在这一地区得以平稳发展,并为北宋时期的书籍刊刻准备了从印刷书籍母本到书籍校勘、印刷人才及技术的条件。

  作为南方诸国的重要代表,吴越国自唐景福二年(893)钱镠开始兼并浙东算起,至钱俶纳土入宋,共存在了86年。这其间,吴越国的文化建设也达到相当程度。吴越国在钱氏治理下,政治上相对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国内人才济济,南北文士荟萃,文艺也称盛一时。

  吴越国与南唐、蜀国不同,因为它一直恪守保境安民、视中原政权为正朔,贡奉中原,听其号令的政策。欧阳修《新五代史》由此也说,钱氏有改元而无称帝之事。吴越自钱镠建国,就一直没有称皇帝,而是与中原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中原的封号,直至最后纳土入宋。因此,吴越国存在期间,许多文化活动均与其国策有较大关系。

  《册府元龟》(卷608)载,后唐朝臣“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于是萌生了将儒家经典校定雕版印行的想法。这或许确有其事,或许也说明中原印刷儒家书籍的灵感来源于南方。因为早在中原刻印《九经》等儒典之前,南方吴蜀等地的书籍印刷业,无论在印刷种类和印刷数量,均优于中原北方。这方面,吴越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为求自保,吴越国习惯于向中原政权示好,即所谓“效恭顺,国祚克永”(《十国春秋·序》)。在这样的国策之下,吴越与中原之间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藩主贡奉的关系。随着吴越与中原之间人员、货品的往来输入,其书籍印刷文化也得以相互交流。

  当时,后唐冯道、李愚等人从吴、蜀的板印经验中,得到了刻印《九经》的灵感。因为中原有注重经学的传统,冯道等人认为“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册府元龟》卷608)。我不知道冯、李等人何以如此认为?事实上,当时的情况可能不完全如此。

  原因之一,《十国春秋》(卷78)有这样一段记载:宝大二年冬十月,镇海镇东留后王子传瓘、中吴军节度使王子传璙各贡唐(后唐)锦绮千件及九经书史四百二十三卷,又贡佛头螺子青一、山螺子青十、婆萨石蟹子四、空青四。

  关于钱越王贡奉“九经书史”的记载,除《十国春秋》(卷78)外,较早见于宋代的《册府元龟》当中。《册府元龟》(卷169)载:“十月,两淮钱镠、留后钱元瓘、苏州节度使钱元璙,各贡进金银锦绮数千件、御服犀带、九经书史汉唐书共四百二十三卷。”

  在宝大二年钱越王贡奉后唐的礼物中,有“九经书史汉唐书共四百二十三卷”。宝大二年是925年,钱镠执政时期内。结合五代十国时期的书籍印刷事例,我认为钱越王当时送给后唐的《九经》等书籍应当不是手抄卷,而是雕印本。原因是,吴越国在宝大二年送后唐《九经》等书籍四百二十三卷,当是贵重礼物。什么样的书籍会如此贵重呢?我认为,以《九经》等书的部帙巨大程度,手抄并不稀奇。唯有是当时罕见的雕印本,才能称其为贡物。否则,后唐自可请人抄写《九经》,不劳吴越贡奉。而我认为,当时后唐定然早有手抄卷的九经书史等书籍。因为在印刷之初,手抄本仍是社会上最普遍的书籍形式,而唯有雕印书本才是稀罕物。此外,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吴越贡奉书籍的时间:宝大二年(925)冬十月。此时间相当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在吴越国宝大五年时,后唐才改元长兴。也就是说,如果《册府元龟》、《十国春秋》的记载属实的话,当冯道、李愚等人于后唐长兴三年(933)二月决定国子监雕印《九经》之前,吴越国可能早已有了《九经》印本书籍,并且其《九经》印本的品质还足以成为钱越王讨好中原的贡物。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