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_苏勇强【完结】(68)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没有科举制,当然也会有读书人和买卖书籍之人,然而科举制的意义在于,它使读书人的群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扩大,读书人手中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围绕着科举考试的风向转动。若科举考的是经义,则官方认可的儒家经典书籍则供不应求。若考诗文,则官方、民间对于《文选》、唐宋诸家的经典散文定是版印辛勤。

  在绍兴市鲁迅幼年塾师寿镜吾先生的故居里,有这样一组历史数据展出,其数字统计为绍兴历代科举所中进士的人数。我注意到,五代时整个绍兴地区考中进士的人数仅为7人,到宋代考中进士人数却激增到681人,而元代的中举人数又骤降到24人。由此一地的中举进士统计,可想见宋代读书人的数量会有多少,又可想见宋代书籍市场上,与科考相关的书籍印本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寡。

  我们知道,唐代科举仍有通过门资、投卷或推荐中举,或又有所谓“终南捷径”者登第。即使是在五代,进士投卷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宋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8)载:“后唐明宗,公卿大僚皆唐室旧儒。其时进士贽见前辈,各以所业,止投一卷至两卷,但于诗赋歌篇古调之中,取其最精者投之,行两卷,号曰双行,谓之多矣。”然而到了北宋,这样的情况被日益规范化、制度化的科举考试阻隔了。人们不可能再像唐人那样,仅靠吟诵两句诗,行几张卷子(文章)来博取功名。唐太宗时马周直接拔擢入官的情况(《旧唐书·马周传》),在宋代更是罕有再现。尤其是科举在北宋进入正轨以后,天下生员欲走仕途,必经考试一关。《宋会要辑稿》载有淳化五年八月十五日《不许献诗赋杂文诏》(29)。诏书曰:

  昔汉武之时,上书阙下衒鬻者以百数。故枚皋之徒以作赋,遂拜为郎,东方朔敢肆大言,亦得侍诏,朕甚不取也。盖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难进易退者,贤达之令猷。适足长躁竞之风,何以取敦朴之士;自今京朝、幕职、州县官等,不得辄献诗赋、杂文。如有时政阙失、民间利害策及直言极谏书,即许投进;其宏才奥学、为人所称者,令于中书投献,丞相以闻,别听进止。

  这则材料说明,“投卷”一途在宋代已不再像过去那么有效了。

  宋代科举的规范化、规模化和制度化,使宋代官吏几乎皆由科举选人中入仕,北宋由此成为一个典型的文臣主政社会。据统计,《宋史》“文苑”中记录有文人96人,“儒林”有77人,“道学”有24人。三者总共有197人。此外,在其他列传当中,文人学者也不在少数。如李昉、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范成大、陆游、张孝祥、辛弃疾、文天祥等许多著名的文人学者都收入一般列传之中。这些都是因为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开始有意抑制武人权力的缘故。

  据《续资治通鉴》(卷2)记载,建隆三年正月,即在太祖释武将兵权后不久,“帝谓侍臣曰:‘朕欲武臣尽令读书,俾知为治之道。’左右皆莫对”(30)。由此,宋太祖开始大开科举仕途,大量任用读书人作为各级地方官员。据《续资治通鉴》(卷3)载,乾德元年正月,宋太祖初命文臣知州事。《续资治通鉴》(卷3)又载:“帝惩五代藩镇强盛之弊,时异姓王及带相印者不下数十人,至是用赵普谋,渐削其权,或因其卒,或因迁徙、致仕,或遥领它职,皆以文臣代之。”

  整个宋代即便是在军事作战方面,也不乏掌握兵权的文人。如北宋著名文臣范仲淹、沈括等人,都曾在北宋对西夏用兵的边防前线担任过要职。据史料记载,当年宋太祖曾经问赵普说:“儒臣有武干者何人?”赵普以知彭州、左补阙辛仲甫对。于是,太祖即“徙仲甫为西川兵马都监”。事后,太祖皇帝向赵普解释自己任文臣干武事的原因,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续资治通鉴》卷7)

  唐宋相比,尽管唐代统治时间长、版图辽阔,且国家统一的局面维持得更长久,但唐代读书成名载入史册的文人学者明显不如宋代众多。《新唐书》“儒学”、“文艺”共立传148人,相比宋代少了许多。这其中原因固然有多种,但是在科举选人和学校培养人才的机制上,宋代较唐代更为完善是其根本原因。因为宋代整个官僚制度与科举制度完全挂钩衔接,科举在宋代才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了平民化、普及化和制度化。而像唐代李白、杜甫等人所设想的“终南捷径”,在宋代难有实现的可能。咸平元年,翰林学士杨砺等受诏知贡举。在考试之前,真宗特地请杨砺等人入宫,嘱咐国家选才的原则。《续资治通鉴》(卷20)载:“帝召坐,语之曰:‘贡举当选擢寒俊,精求艺实,以副朕心。’”选拔寒俊,几乎成了宋代选拔科举人才普遍遵循的准则。雍熙二年三月,太宗朝科考进士,得进士须城梁颢等179人,诸科318人。时宰相李昉子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从弟蒙亨、盐铁使王明子扶、度支使许仲宣子待问,举进士,试皆入第。帝曰:“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为有私也。”皆罢之(《续资治通鉴》卷12)。于是,“选拔寒俊”几乎成了宋代选拔人才普遍遵循的准则这也导致宋代许多著名的文人学者,其出身毫无例外都要经历科举考试一关,而国家明显更注重对庶族文人的选拔。而宋代在考试规模以及入选进士的人数等诸多方面,都要远超前代。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