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代地理志书研究_华林甫【完结】(81)

  (三)政区的幅员和边界

  幅员和边界作为历史政区地理研究的两个主要因素,在新疆乡土志中的记载颇多。《新疆乡土志稿》所收集的44部乡土志中,有边界和幅员记载的有38部,其中有20部不但对整个政区的边界给予记载,而且,对本区域所辖各乡、区、庄的方位和范围都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譬如,《迪化县乡土志》就对本境的边界和幅员都有记载,“查迪化自县城至磨河,距城一百二十里,与阜康所属博克达山接界。西自头屯河,距城八十里,与昌吉县接界。南自阿勒塔其河源,距城一百四十里与喀喇沙尔接界。北自白家海子,距城二百一十里与科布多所属大戈壁接界。东北与沙梁,距城二百三十里与阜康县接界。东南至雅儿岩,距城四百一十里与吐鲁番厅接界。西南至绣沙达坂,距城一百一十里与朱勒都斯并昌吉县接界。西北至沙梁,距城三百里与昌吉县接界。东西距城二百里,南北距城三百五十里”注480。这条关于迪化的四至八到的记载,不仅说明了当时迪化县的边界,而且通过距离也给我们提供了其幅员。尤为难得的是,它还用经纬度对其幅员进行了说明:“经度自二十六度至二十七度五十四分,纬度自四十三度五分至四十四度五十五分。”与今天的经纬度表示相比虽有一些误差,但在当时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导的乡土志的编撰中,已实属难能可贵。也有的乡土志仅仅说明了边界,并没有说明其幅员情况,如《吐鲁番直隶厅乡土志》:“厅在省治东南五百里,东至京师七千九百三十里,东界鄯善县,东南界甘肃敦煌县,南界罗布淖尔,西南界库车州,西界焉耆府,西北界迪化县,北界阜康县,东北界奇台县。”注481这样并不能具体说明其幅员,对其边界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所以,我们在研究吐鲁番直隶厅的历史政区幅员时,还需要结合其临近县区的幅员及其地图,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其具体的管辖范围。还有的政区在记载时,通过所管辖区域和四至八到的距离来说明当时的幅员情况,如《奇台县乡土志》的记载就尤为详细,不但记载了整个县政区域的边界,而且就所辖村庄的区域范围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尽管如此,各乡土志对政区的幅员和边界的记载,仍然存在一些欠缺。一是记载仅有文字说明,致使区域界线仍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二是政区所辖区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在乡土志中没有得到反映。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研究该时期各政区的幅员和边界时,要结合各政区地图,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其变迁过程,并纠正错误认识。

  二、历史聚落地理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古代指村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它是由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其结构和形态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注482一般来说,聚落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我们主要研究其类型、形成、发展及分布规律。注483聚落地理的研究,在新疆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揭示出天山南北疆聚落的形成历史、分布、民族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二是聚落的形成、发展、变迁及分布规律研究可以反映当时新疆的社会状况。此外还可以反映出南北疆社会差异及民族生活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甚至民族的迁徙情况。更为重要的是,新疆乡土志不仅记载了聚落的名称和分布,而且就其基层政权管辖范围的记载也尤为详细。这就为我们研究清代新疆聚落地理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史料。

  (一)乡村聚落的名称及其分布

  就聚落名称而言,南北疆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北疆的聚落居民大部分是从内地迁移过去的垦户,其村名仍保持原来的命名方式,主要根据河渠、屯垦、粮储的顺序、地形、驿站、村落最早的家族大姓及最初的人户数目等。如阜康县:“在县境之内略分二十八区:曰甘泉铺,曰九运街,曰兵户,曰头工,曰五运,曰七运,曰十运,曰东八运,曰五工梁,曰土墩子,曰滋泥泉,曰商户沟,曰中沟,曰梭梭沟,曰八户沟,曰东泉,曰西泉,曰南泉,曰二道河,曰东渠,曰西渠,曰四十里先子,曰黄山街,曰黄土梁。堡渠街梁义皆易明,考运之由名则曰犹之乎村庄耳,诸父老皆能言其义,而不能道其详。”注484其中的头工、五工梁就是驻军屯田储备粮食的地方,日久聚成村落,按顺序依次称之;西泉、二道河、东渠等,实际上就是把水源地作为村名。其实这也意味着该村落对水权的占有,也就是说通过塑造聚落名称,以构建水权;梭梭沟、土墩子、黄土梁等,根据村落所在地的地形而命名。

  北疆地区,大部分乡村聚落的名称都是如此,如昌吉:“七工庄在城东五里。三屯庙在城西七里。新户梁、广东户、亨三工、河州工均在城西二十里。夷户、十四户、亨二十五户、亨六工均在城西二十五里。新二庄、三畦均在城西三十里。头畦在城西四十里,五畦在城西四十五里。亨十三户、军户均在城西六十里。八工庄在城南五里,小三工、十二庄均在城南六里。大三工庙、二十户均在城南二十里。下营盘在城南二十五里。屯田、破堡、头工庄、三工庄、小军户均在城南三十里。左营屯田在城南四十里。贞一庄、贞二庄均在城北十里。小西庄、利十三庄均在城北十五里。下六工、下三庄、十三庄、利十四庄均在城北二十里。上垫坝在城北五十里。下泉庄在城北三十五里。二十四户在城北五十里。芨芨槽在城北九十里。新渠村在城北一百二十里。南五工在城东南五里。上六工在城东北六里。东七工庄在城东北七里。东三庄在城东北十里。冯家坝、五十户均在城东北七十里。贞下庄在城西北二十里。凉州工、利十五中庄城西北二十五里。下垫坝在城西北三十里。亨三十户在城西北六十里。”注485此记载不仅说明了聚落的名称,而且对其分布也做了详细介绍。其命名方式也更为复杂,如用方位来区别的上垫坝和下垫坝;亨十三户、亨二十五户、十四户、五十户等用聚落开始形成时的户数来命名;还有的以聚落形成时最早的民户移出地命名,如广东户的居民大多来自于广东,凉州工多为来自凉州的军户,在古牧地西北十五里的西宁大庄子则由清末青海省西宁一带移民在此建庄注486等等。对聚落名称的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隐含信息。而且,这对我们研究本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历史文化地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史料。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