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爱新觉罗家族史_刘小萌【完结】(120)

  与奕山同为鸦片战争失败将军的另一宗室是奕经,著名书法家成亲王永瑆孙,贝勒绵懿子,承继循郡王允璋以后,隶镶红旗,与奕山一样,也是侍卫出身,不数年擢至显位,为道光帝倚重。

  道光二十一年(1841),“靖逆将军”奕山在粤战败,北犯浙江之英军连陷定海、镇江及宁波府城。九月,任命奕经为“扬威将军”,以侍郎文蔚等副之,驰浙征剿,奕经分属懿亲,奉命专征,“颇欲有为而不更事,尤昧兵略”。[49]可笑的是,他偏要标新立异,不是整饬军备,而是于营门设木匦,纳名即延见,且许密陈得失。于是献策者400余人,投效者140余人,而军中所辟僚佐多是阒冗京员,投效者也无“奇才异能”。奕经不过富贵膏粱,不通军事,怯懦畏敌,与奕山不分伯仲。英军肆掠浙江,奕经却逗留苏州城寻欢作乐。随他南下的一帮纨绔子弟借其名以招摇,他亦置之不问,丑闻远播,当地官吏因供应繁重,怨声四起。十二月,奕经始抵杭州。翌年正月,奕经轻信假情报,派兵三路收取宁波、镇海、定海三城,结果一败涂地。奕经逃归杭州,从此不敢言战。

  奕经带兵出征期间,终日沉溺酒色,妓女不离营,得获“琵琶将军”之讥,又称“六子将军”,讽刺他收金子、要银子、养兔子、嫖婊子、请翎子、怕鬼子。又有套《千家诗》二首。

  其一曰:

  清明时节炮纷纷,文蔚奕经吓断魂;借问逃军何处去,渔人遥指麦香村。

  其二曰:

  月落乌啼炮满天,将军参赞对愁眠;姑苏城外王家港,夜半姑娘上战船。[50]

  两篇小诗的讽刺可谓辛辣之至,将其败军之将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南京条约》签订后,诏布奕经等劳师糜饷、误国误民罪状,逮京论死。与奕山一样,圈禁一年后又重新启用。但他的名声在民间早已狼藉,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有绘背坐小像一幅,题其上云:“咄尔何人?将军奕经。奈何背坐?羞面见人。”[51]

  鸦片战争中,损威丧权、媚敌乞和,在历史上同受恶名的还有宗室大臣耆英和伊里布。伊里布是镶黄旗宗室,系巴雅喇(努尔哈赤弟)之子巩阿岱后裔。巩阿岱因是多尔衮的亲信而被处死,子孙被削去宗籍。以后虽复归宗室,但只准系红带子,以区别于系黄带子的本支宗室。耆英是正蓝旗宗室。出身世宦家庭,其父禄康,嘉庆间大学士。

  道光二十年(1840),伊里布调任两江总督。此前,他长期在云南做官,因剿平当地少数民族起义,获道光帝青睐,很快擢至云贵总督。显而易见,在道光帝眼里,他亦如奕山、奕经,也是宗室中可以倚重的干练之才。所以,当二十一年秋北犯英军攻陷浙江定海城后,便诏令他为钦差大臣,赴浙江查办定海失陷原因,并加强沿海防务。伊里布至浙,知英军兵锋甚锐,难与为敌,遣家丁张喜偕员弁赴定海“犒劳”英军,私下达成休战协定。翌年正月,广东方面兵端再起,道光帝决心抵抗,诏促伊里布规复定海,又令奕山和杨芳督师广州。伊里布回奏兵炮未集,请缓攻。受皇帝严辞斥责。不久,有大臣论劾伊里布遣家丁赴敌船事,谕令解伊里布职,带张喜到京,下刑部讯鞫,褫职,遣戍军台。[52]同年,英军连陷定海、镇海、宁波,两江总督裕谦殉国。二十二年春,“扬威将军”奕经援浙,连连受挫。浙江巡抚刘韵珂荐伊里布,谓其善与英军议和,请发军前效力赎罪。八月,伊里布与广州将军耆英代表清政府到南京与英军“讲和”,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包括割让香港、赔偿烟价2100万元,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通商等丧权辱国条件。

  鸦片战争第一次打开了中国长期封闭的大门,此后,西方列强和沙俄强迫腐朽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鸦片战争中中方的失败,归根结底是由交战双方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原因所决定,而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但是,以宗室贵族为其代表的清朝统治者腐朽无能,既不能组织起有效抵抗,又不能理智地处理与外国的关系,加速了战争的失败,并在国际关系中导致了更为屈辱的地位,留下无穷后患,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南京条约》签订后,诏授伊里布广州将军,加钦差大臣衔,但他行抵广州不久即病卒,从而免除后来朝廷的严惩。这股怒火后来发泄到耆英头上。耆英因签订《南京条约》有功,一度授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方议通商章程,成为清廷办理“夷务”的专家,咸丰元年(1851)奕即位,耆英应诏陈言,略谓:人有刚柔,才有长短。用违其才,君子亦恐误事;用得其当,小人亦能济事。又说:实心任事者,虽小人当保全;不肯任怨者,虽君子当委置。咸丰帝认为“持论过偏”,传旨申饬。[53]这实际意味着耆英的失宠。同年十月,咸丰帝又斥他在广东“抑民奉夷,谩许入城,几致不测之变”。以后被罢官。

  咸丰六年(1856),英国旨在扩大在华权益,故意制造事端,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人纠结法、美、俄诸国兵船犯天津,争改条约。清廷命耆英赴天津,协助满洲亲贵桂良等人议和。此前,耆英在广东时,五口通商事宜多由他裁决,一意迁就英人。咸丰七年冬,英军陷广州,得到耆英章奏,发现其中多有“掩饰不实”的内容,大为不满。所以,当耆英至天津,准备参加谈判时,被英人严辞拒绝。耆英惶恐而去,未获旨回至北京,于是欺谩的事迹愈加昭彰。咸丰帝严诏逮治,借口“定约偾事”,赐自尽。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