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爱新觉罗家族史_刘小萌【完结】(44)

  经济上继续实行康熙年间行之有效的政令,并对赋役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摊丁入亩”的措施使农民的负担趋向合理,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执政末年国库存银3400余万两,国用充裕。[8]

  胤禛为人猜忌多疑,统治严酷,但基本国策与康熙帝一脉相承,同时又有所损益,加之关心民瘼,自奉比较俭约,因此保持了清朝兴盛的势头,对“康乾盛世”的出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胤禛于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猝然去世,终年58岁。谥“宪皇帝”,庙号“世宗”。对于他的直接死因,官书未作交代,野史轶闻中传说却流传颇广。尤其是经过一些文人墨客的渲染,使他的死因更显得扑朔迷离。其中颇为流行的说法是被吕四娘谋刺而死,且被砍去头颅。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孙女。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戮尸,吕氏一门被处死或充军,惟独少女吕四娘侥幸脱逃。为了替吕家报仇雪恨,吕四娘拜师习武,不辍寒暑,练就了一身高超武艺和飞檐走壁的轻功。于是掖上腰刀,翻墙潜入胤禛居住的圆明园,杀死胤禛,取走他的脑袋。以后朝廷只好给胤禛铸了个金头安葬。这纯属臆造传闻,不足为信。另一种说法是服食丹药中毒而死。胤禛信佛,对道家炼丹也很感兴趣。他曾延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在西苑为之修炼炉火,给他健身、治病。胤禛因服用过量丹药中毒死去,也不是不可能的。

  胤禛生有10子,成年的只有4子。其中,第四子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母钮祜禄氏是四品典仪凌柱之女,13岁时入胤禛府第,称“格格”。生弘历后,母以子贵,封熹妃,进熹贵妃。弘历幼年天资聪颖,受到祖、父的宠爱。读书时,主要接受的是汉人传统文化教育,如儒家经典,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所不学,对汉人传统文化有精深造诣。17岁结婚后,将自己的书室命名“随安”,取“随遇而安”意。不满20岁,将自己的诗文刊刻《乐善堂集》,显露出出众的才华。雍正十一年正月,受封和硕宝亲王。在对准噶尔之役和西南苗疆用兵中,他参与军国要务,咨决大计,在宗室贵族中树立起威信。雍正帝遗诏宣布由他承继大统。

  图14 《亲藩习射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第三子弘时,康熙四十三年(1704)为侧妃李氏所生,雍正五年(1727)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去宗籍,24岁殒命。乾隆年间才追复宗籍。第五子弘昼,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格格耿氏所生,号旭日居士,封和亲王。他是当时最富有的亲王之一,性骄奢,曾以细微缘故,殴大臣于朝,举朝惮之。性喜丧仪,曾说人无百年不死者,何必忌讳其事。生前为自己亲订丧礼仪注,命侍卫于庭院中演习供饭哭泣礼仪,他高坐台上一面观赏一面饮啖,引以为乐。第六子弘曕,雍正十一年(1733)谦妃所生。承袭了叔父胤礼的亲王爵位,成为第二代果亲王,乾隆年间坐“顽悖无状”降贝勒,死前不久,提一级,封为郡王。在4子中,胤禛选中弘历为嗣君,应该说是慧眼独具的。

  弘历生于清王朝的“盛世”,继承父、祖两代人创立的基业,却不甘心做守成之君,在位期间充分施展了他的政治抱负,并使清代经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乾隆年间,库存积帑多达7000万两,田亩增至141万顷,全国人口增长到三亿七百余万。

  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弘历得以进行一系列边疆战争。乾隆二十二年(1757),用武力平定了准噶尔部酋长阿睦尔撒那的叛乱,使困扰康、雍、乾三朝统治者,前后历时67年的准噶尔部分立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不久,进军天山南路,统一了全新疆。在此设立伊犁将军为西北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彻底扭转了历代中央王朝对该地区管理不力的局面。乾隆五十七年,派军队驱逐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尼泊尔)军,次年颁行《钦定西藏章程》,扩大了驻藏大臣权限,以加强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乾隆帝曾列举在位期间所取得的十次重大军事胜利,即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回疆之役,大小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之役,两次廓尔喀之役,缅甸之役,安南之役。这十次胜利使他志骄意满,夸耀为“十全武功”,晚年自号“十全老人”。这十次战役的起因与性质不同,需要具体分析,但不管怎么说,乾隆帝在最终奠定中国这样一个版图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方面是起过重要历史作用的。

  弘历十分关注边疆民族事务,他熟谙满、蒙、汉文,粗通藏语、维语。他自己叙述过:“朕即位之初,以为诸外藩岁岁来朝,不可不通其语,遂习之,不数年而毕能之。”这段话说得未免有些夸张,但他勤习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并达到一定水平当是事实。而这种学习的目的,则是为了“联中外之性情”。[9]这种识见以及他在这方面的造诣,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弘历及其父、祖在位期间,清朝根据不同地区与民族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蒙古律例》,使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政治体制上得以进一步巩固。在他们的统治下,大大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政治的联系。

  图15 京师正阳门外盛景(《乾隆南巡图》局部)

  弘历晚年对自己的功业和享国之久非常志得意满。他说过:“自汉以来,帝王登古稀者惟汉武帝、梁武帝、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六帝之中,惟梁武帝、宋高宗、元世祖年登八十。而三帝之中,惟元世祖可称贤王,然亦未能如余之五代一堂。”他自诩“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无与伦比。早在即位之初,他就多次表示:如果蒙受上天垂佑,得在位60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圣祖康熙纪元61年之数。乾隆六十年九月,他85岁,恪守以往誓言,下诏册立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于翌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盛典,年号嘉庆。弘历当了3年太上皇,于89岁高龄时病死。临终前面谕“万年以后,当以称‘宗’为是”。颙琰上庙号称“高宗”,谥号“纯皇帝”。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