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年羹尧之死_郑小悠【完结】(13)

  再,汝父年老,汝子自当代汝奉养。汝毫不为意,七八个留任所,岂人心之能恶也。只待汝子娶亲方令来京,信乎?求忠臣于孝子也,而又使及。于我所具启,苟简无礼,言词皆谬,皆汝之不肖下属,无可奈何之所以应塞汝者,而即施之于我,是岂主子奴才之礼乎?凡此皆汝之不学无术,只知逞一时刚愎之私而自贻乃父之威耳。自今以后凡汝子十岁以上者,俱着令来京侍奉汝父,即汝昔年临行时向我讨去读书之弟侄,亦必着令作速来京,毋留在外,法成汝无父无君之行也。

  观汝今日藐视本门主子之意,他日为谋反叛逆之举,皆不可定。汝父见汝此启,当余之面痛哭气恨倒地,言汝风狂乱为。汝如此所为而犹敢以伪孝欺人,腆言父子天性,何其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况汝父在京,我之待他恩典甚重,谅汝无父之人亦未必深悉其委曲也。然圣主以孝治天下,而于我惜老之夙心有所不忍,故不惜如此申斥,警汝愚蒙。汝诚能于此爽然自失,真实悔悟,则诚汝之福也!其犹执迷不俊,则真所谓噬脐莫及者矣!汝其图之!

  书信一上来就劈头盖脸道:“知汝以儇佻恶少,屡逢侥悻。君臣大义,素所面墙。”意思是说:我可太了解你了!你就是个轻薄浮浪的官二代,屡屡侥幸,居然混到今天总督的高位。像你这样的人,自然从来不把君臣大义放在心上。然后罗列年羹尧的几大罪状。一是给自己写信,落款只称职衔,不称奴才,且屡教不改。然而雍正帝即位以后,坚决执行“化主为君、化家为国”的方针政策,不但对旗分佐领与本管王公主奴相称的情况予以坚决打击,且不许旗下大臣在给皇帝的奏折中以“奴才”自称,其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可见一斑。二是自己的母亲德妃六十大寿、自己的长子弘时新婚之喜,年羹尧不但没有送礼物,连个道贺信札也没有,毫无主属之谊,简直形同陌路。三是馈赠孟光祖之事。四是年羹尧过去写给自己的信中,有“今日之不负皇上,即异日之不负王爷”一句,这是无法无天,“诱余以不安分之举”。

  随后,胤禛义正词严地表示:像你现在这种表现,明摆了就是“负我”,可想而知,你日后也必然要负皇上。我现在把你这些罪状都一一留存起来,向皇上奏明,想必皇上自有定夺。

  当然,只说这些发泄怨气的话,对年羹尧这样的封疆大吏是没有作用的。信写到最后,胤禛提出了一个实质性要求,他命令年羹尧将随任的十岁以上儿子、弟侄全部送回北京,以侍奉其父年遐龄为由,实际上或有充作人质之意。这是对年羹尧强烈的告诫与挟制。胤禛的这封信寄到四川,也不知年羹尧看后作何感想。当然,他最终算是听从了胤禛的指示,将成年子侄都送回北京,交给父亲年遐龄教养。郎舅之间一度紧绷的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

  康熙六十年,青藏地区的军事形势基本稳定。此时,诸皇子的夺嫡斗争也将到图穷匕见的阶段。康熙中后期,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储位之争。近年来,通过文学、影视作品的多角度演绎,这场被小说家总结为“九王夺嫡”的宫廷斗争故事广为流传,几乎人尽皆知。这场储位斗争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核心事件是两废太子,在这一过程中,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反太子集团迅速膨胀,几乎囊括了在朝各个利益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不过,这个集团中,性格柔仁、母族寒微的胤禩并没有树立绝对的权威。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在康熙皇帝“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的强烈打击下,胤禩失去储位竞争力,庞大的胤禩集团成员开始寻找新的代言人。与此同时,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等在第一阶段储位斗争中表现稳健的皇子更多地博得康熙帝的好感,储位斗争进入多头混战状态。

  其中,皇十四子胤禵虽是胤禛的同母胞弟,但早先是胤禩集团的主要成员,对胤禩很是忠诚,甘愿给他保驾护航。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后,康熙帝怒责胤禩妄蓄异志,谋夺储位。胤禵挺身而出,顶撞老父说:“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欲保之。”气得皇帝拔剑而出,差点将他当场手刃。不过,康熙帝一时生气归生气,心里却没有真正对这个儿子产生反感,反而认为他诚朴忠义,而更加看重。随着胤禩一党不断被打压,胤禵本人倒是圣眷日隆。胤禩集团中的许多成员,包括胤禩本人在内的几位皇子,也都开始转向支持胤禵争储。清廷与准部在西藏的战争打响后,胤禵以贝子身份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军西进。康熙下诏令蒙藏各部落配合胤禵作战,诏书中写道:“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朕深知其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至此,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胤禵一战成功,皇位非他莫属。是以得志或不得志的王公亲贵、八旗大臣、闲杂人等,纷纷将子弟送到胤禵军中做事,图个军功荣身、从龙在前。

  与风光无限的十四阿哥相比,年羹尧的本主、雍亲王胤禛则显得沉寂得多。青少年时期的胤禛并不算康熙帝十分喜欢的皇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第一次大封诸子时,二十一岁的胤禛被封为贝勒,而仅比他大一岁的三哥胤祉却压他一头,被封为郡王。此次册封前,曾有人建议康熙向明朝学习,将成年皇子都封为王,被康熙拒绝了,理由是:“我朝太祖太宗的时候,皇子封王与否,是视其贤与不贤,像代善、多尔衮这样有能力有贡献的人才能封王,差一些的只能封贝勒、贝子,更差的干脆不封。我现在给皇子封爵,也不能存有父子私爱,要向祖宗学习,视他们的才德来定等级。”可见在这一时期,胤禛在康熙心目中是不大排得上号的,在兄弟中处于边缘位置,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谋取储位的野心。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