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_韩策【完结】(43)

  可知争论的焦点有二:新翰林的教习由何人来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是否入大学堂。这无疑既涉改制的理念,又牵扯用人问题。

  首先,就教习言之,王文韶主张新翰林的教习必以翰林、进士出身人员担任,即是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翰林前辈出任庶常馆大、小教习的旧制,显示出变政以渐,不欲更张过甚的态度。戊戌孙家鼐管学时期,“大学堂派出提调十人,翰林院居其六,又得教习者八人”,用人即以翰林为主,所以叶昌炽谓“虽不尽公道,尚可为词馆吐气”。[63]故大学堂一开始便与储才之地的翰林院颇多人事往来。[64]

  而在年轻激进的张缉光看来,一则八股不如策论,不可以八股出身之旧翰林、进士,教策论出身之新翰林、进士;二则在学堂应学我本无之科学(分科专门之学),然国内人才皆系八股出身,无通科学之人,所以教习最好延聘洋人,其次亦需调游学生担任,万不可以科名限之。故张力劝瞿鸿禨坚持定见,否决老翰林入大学堂教新翰林的意见。

  其次,掌院入大学堂问题,尤为重大。张缉光将八股、科名与学堂对立起来,昌言新旧势不两立的同时,更敏感在意的是,“八股掌院”入学堂“牵掣”、“阻难”、“干预”管学大臣张百熙的“新学之权”。为此,他发出“危言”:掌院一入大学堂,不仅新翰林、进士肄业无效,即仕学馆亦将为所牵动。无奈之下,要么干脆不办,要么分道扬镳,大学堂与翰林院各办各的仕学馆,而放弃科举、学堂调和之道。

  与此对应,王文韶坚持掌院入大学堂,如前所述,既具有“反制”学堂的意味,也是延续了前此由掌院学士督饬翰苑人员用功实学的整改思路。更重要的是,张百熙依靠首辅荣禄支持,出掌管学大权,[65]然在此前后颇受到所用非人的诟病与谤言。[66]考虑到此时汉掌院学士正是前管学大臣孙家鼐,因此王文韶执意派掌院入学堂,似有变相保其同年孙家鼐再度入主大学堂的人事考量。[67]此外,该信显示,瞿鸿禨筹及此议时,早已与张百熙沟通过,达成了一定共识,而大学堂其他办学人士虽认同此举为学堂张目,将使科举式微而难以久存,但尚以此为不够痛快,意欲立废科举。

  瞿鸿禨一向缜密,张缉光因以外间已知瞿主持此事,得失不免集于一身,力劝瞿坚持前议,否则宁愿放弃改革,所谓“变法而不得法,不如不变之为愈”。瞿接信后,当有造膝密陈之举,力持掌院不可入学堂,获得了慈禧首肯。张缉光获悉此情后,便于十月廿八日向汪康年通风报信,称“或可免掌院一节”。[68]

  从十一月初二日的上谕来看,丝毫不及掌院学士,而明令张百熙悉心核议,随时认真经理。看似瞿鸿禨掌院不可入学堂的主张获得了胜利。不过,仅仅两个多月后,荣庆就于癸卯(1903)正月出任另一管学大臣。不久,荣禄去世,张百熙失去后盾。十一月,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添派掌院学士孙家鼐为学务大臣,与张、荣鼎足为三而以孙为首。荣庆也在进士馆开馆之前署理满掌院学士,[69]则实际上掌院还是入了大学堂。

  至于教习问题,采取了类似搁置争议的办法。政务处上变通新进士章程折的同时,还附有一片:“简派大教习由”。[70]大教习即教习庶吉士,乾隆以后例由翰林出身之满、汉大员中各简一人。[71]请简大教习,即是延续教习庶常馆之遗意。不过,上谕对该片未予理睬,而且对争论不休的教习由何人担任的问题,也避而不谈。但是,派资深翰林出任进士馆教习的传言却时有所闻。[72]从日后实情看:进士馆监督、学务提调最初派翰林前辈,而实际授课者则主要为日本教习及留学生教习。[73]看来各方在此处亦达成了妥协。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瞿鸿禨与王文韶在此事上意见参差,但并不意味着瞿、王有多么对立。在“人人欲避顽固之名”[74]的时代,王文韶坚持保全科举的政见,“不恤大被顽固之谤”,[75]实“固有深见”,也不愧大臣之风。[76]此外,翰林院、大学堂均为开进士馆的利益攸关方,故有必要考察孙家鼐与张百熙的态度。如前所述,孙家鼐于辛丑四月主张庶吉士入馆之初,即宜课以实学,当癸卯年制定《进士馆章程》时,又建议前一两科进士有愿入进士馆者,亦准一体就学,[77]似知孙对开进士馆基本持欢迎态度。不过,张百熙的情况稍显复杂。一方面,从他奏请翰林用功政艺之学及开办仕学馆来看,开进士馆与他的政见相近;更重要的是,张百熙与瞿鸿禨此时关系密切,二人经营学务“苦心热血”,[78]前引张缉光的密信,也说明瞿鸿禨推动此举时,早已与张百熙沟通过,而百熙并不反对。然而另一方面,进士入学的特旨颁布后,事实上给张百熙带来了不少麻烦:筹备开馆固然不易,更为严重的是,此举牵扯科举与学堂、翰林院与大学堂的纠葛,直接关系新进士的出路,这就使得本已颇受非议的大学堂,又多了一些或明或暗的反对声音。[79]因而颇有张百熙“以其事为难,大约将来恐办不到”的传闻,[80]屡有张不以此举为然的声音。[81]不能排除一种可能性,即经常正面报道张百熙的《中外日报》在放烟幕弹,试图为张“澄清”,以减少科举新贵对张本人的非议。[82]但是,也很有可能,这些报道恰好表达了张百熙开始筹办进士馆后,面对种种为难之处的真实想法。要知道,此时亲自办学的张百熙在废科举一事上,态度逐渐激进起来,开进士馆这种调和之法,对他来说,已不够惬心。不过,考虑到进士入学实系瞿鸿禨、荣庆在暗中推动,荣庆不久又被派为管学大臣,则张百熙即使不以此举为然,此议也很难逆转。有意思的是,甲辰(1904)四月进士馆开馆前,张百熙已于二月奉命担任甲辰恩科会试副总裁,赴汴衡文。因此,开馆前后,大学堂事务是由孙家鼐、荣庆负责的。孙、张、荣三位学务大臣的复杂关系,也可从此类事件上获得进一步的理解。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