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_何虎生【完结】(75)

  只是到了1961年由于李敖文章的大量出现,才使《文星》日益引人注目。

  李敖,1933年4月生于哈尔滨,1936年随全家迁至北京,从小就养成读书、买

  书、藏书的癖好,小学六年级时即为自己布置了一个小图书馆,遍读《中山全书》、

  《我的奋斗》,还读了大量的左派书报,如《新华日报》、《观察》等。1949年4

  月,14岁的李敖带着500多本藏书,随全家迁居台湾,跳班考入台中一中读初二。

  在台中,他读书更加勤奋,在书库里泡了四年,渐之对台湾教育制度感到不满。读

  高中时,因反感台湾中学制度,高三只念了十几天,便自愿休学在家,继续广泛读

  书自学。1954年夏,李敖以同等学力考入台大法律系,读了不到一年便又自动休学,

  不久再考入台大历史系。对于台大,李敖备感失望,于是只好"自由自在自己读书"

  。台大历史系毕业后,服完兵役,1961年夏进入台大历史研究所工作。

  李敖自称是一个有"宗教狂热的人",这种狂热包含着某种犬儒式的愤世嫉俗

  。他极度厌恶在传统伦理教育下滋生出来的好好先生、和事佬以及等而下之的好色

  之徒、巧宦、走狗、奴才、文警和小人。基于对传统和传统势力的厌恶,李敖决定

  "在环境允许的极限下,赤手空拳杵一杵老顽固们的驼背,让他们皱一下白眉,高

  一高血压。"

  1961年,李敖的《老年人和棒子》一文在《文星》杂志刊出,引起全岛轰动,

  《文星》亦声誉大增,一跃成为台湾知识界最有影响的杂志,主编和肖孟能夫妇亦

  对李敖表示赞赏。很快,李敖的大量文字见之于《文星》,他大声呼喊全盘西化和

  自由主义,拉开了重塑胡适形象的序幕。他在批评胡适的保守主义,肯定其全盘西

  比思想的同时,提出超越胡适,并把抨击的矛头对准了传统文化和传统势力,这就

  引起了国民党政权的不安。

  李敖以愤世嫉俗之笔抨击传统,嘲讽国民党"好谈道德和正统",却"挂羊头,

  卖狗肉,而且狗肉也是当作羊肉贩给别人吃,自己吃美援。"李敖批判僵尸思想在

  台湾社会借尸还魂,政府空喊选贤任能,却无合理的投票法,喊"不必藏于己"却

  "屯积居奇的奸商比谁都多。"李敖从否定"传统",继而发展到否定"道统",

  并隐隐发出了"换马"的呼声。这对长期以来一直以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继承者

  自居,自诩为中国"道统"和"正统"的象征的国民党政权来说,不啻为当头一炮

  。不仅如此,李敖还在文章中对台湾的党政要人和学者名流,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

  评,被李敖点名批评的人有:张其昀、陈立夫、陶希圣、胡秋原、任卓宣(叶青)、

  陈启天、郑学稼、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毛子水、徐道邻、萨孟武等。

  这顿时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胡秋原、郑学稼和任卓宣等人对李敖群起而攻之,并相互挖苦、嘲讽和对祖宗

  挖根。李敖抓住胡秋原当年曾参加反蒋的福建人民政府,之后又去苏联避难1年半,

  抗战时期撰写大量"亲苏"文字的历史经历大作文章,最后给胡扣上了一顶"亲共"

  的红帽子。李敖在攻击胡秋原的同时,又揭开了任卓宣、郑学稼曾为中共党员的老

  底。胡秋原也不甘示弱,以"立委"身份举行记者招待会,到法院以诬陷、诽谤罪

  控告李敖和《文星》,在指斥李敖是"西式太保"的同时,也给李敖查三代,提出

  李敖祖父曾在东北做"马匪",其父曾在王克敏伪政权下任官的历史,给李敖扣上

  一顶"土匪后代"和"汉奸儿子"的帽子,更抓住李敖少年时代与中学教师严侨来

  往的旧事,称李敖是"匪谍嫌疑"。

  双方争论闹到台北法院,胡秋原自恃"立委"身份,又有任卓宣、郑学稼等中

  老年知识分子为后援,毫不示弱。而李敖年轻气盛,既有青年知识分子的支持,又

  有《文星》肖氏父子撑腰(肖孟能父肖同兹也是"立委",与台湾大资本家辜振甫

  关系密切,许多国民党要人系文星书店股东)。双方互相谩骂,互抛红帽子,互称

  对方为"匪谍",吵得不可开交,这场官司也持续了十多年。

  最后,国民党从维护"道统"出发,支持胡秋原等人,下令于1965年12月封闭

  了《文星》杂志,但李敖并没就此歇笔。这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1967年,台湾高

  等法院以"防害公务"罪对李敖提起公诉,"警备司令部"也开始软禁李敖。1971

  年,李敖以"涉嫌叛乱"罪被押到保安处,交军事法庭审判,被判刑10年。

  这位深通史学的硬汉作家在法庭上始终一言不发,法官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时,

  他终于说了一句:"耶酥受审时,他也没有说话。"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