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龙文化——回顾与展望_张开城/胡安宇【完结】(21)

  ----------------------- Page 44-----------------------

  科举制度在其实行之初,表现出以下的积极意义:(1)选用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手里收归朝廷,有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2)选拔官吏有了一 个知识才能的标准,使官僚队伍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高;(3)根据考试的 成绩选拔人才,能调动地主阶级,尤其是小地主阶层子弟的学习积极性;(4) 从下层吸收人才参加各级统治机构,不仅改变了封建政府中官吏或分结构, 使官僚队伍保持一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能,而且有利于缓和地主阶级上下 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笼络下层知识分子,牢笼天下英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了 重要作用,也选拔了一些有才识之士。历代以科举入仕而显名后世的,唐代 有张九龄、颜真卿、郭子仪等;宋代有寇准、包拯、司马光、王安石、李纲、 文天祥等;明代有于谦、海瑞、张居正、史可法等;清代有林则徐等。 然而,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弊病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科 举制度本身的缺点和弊端,有以下几点:第一,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 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 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轻视义理;充满了 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 养成了空疏的学风。第二,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 来了。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权势 的最好门路。因此,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富贵荣华, 锦衣玉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 种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第三,科举 考试的最后取舍是由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标准又 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初录取 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请托、重门第、通关节、贿赂、科场舞弊,以及私 门谢恩等等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 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宋元明三代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官学制度,并且都以程朱理学为其教育的 主要内容。学校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但这一时期最有特色的还是书院的设置、 繁荣。书院的建置,始于五代而初盛于宋。在初期多是私人办的,后来逐渐 由中央令地方设立即官办。书院是北宋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它在 这一历史时期中,在政治上和教育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占有重要的地位。 书院虽不反对科举,却不重视科举;在政治上则多少是代表 “清议”,批评 朝政,事实上成为地主阶级内部反对派的基地。 清朝建立至鸦片战争以前,清王朝实行用儒术统制思想和政策,仍然采 用科举制度以笼络欺骗知识分子,利用理学和八股文以麻醉思想。另外,还 采取许多压制思想的措施,如大兴文字狱等。学校建置承袭明代旧制,在京 设国子监,在地方设州府县学,大设书院。而私学也更加兴盛,出现了一批

  ----------------------- Page 45-----------------------

  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教育家 (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兴办私学, 著书立说,宣传民主思想及唯物主义,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进步。 第二节西学冲击下的近代教育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阶级关系 和民族矛盾更为复杂,也使近代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由一个 单独的封建教育体系,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体系。 中国社会的近代教育,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随着中 国近代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到 “五四” 运动的教育发展,可以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作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 期。 在前一个时期,即从邪片战争 (1840年)到义和团运动 (1900年)的中 国近代教育,有下列情况和特点:在这一时期,外国侵略势力为了配合其政 治、经济的侵略,也积极推行其文化侵略活动,以加深中国文化教育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化,为在中国建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从第二次鸦片战争 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在中国各地大办教堂、医院、 学校、报馆等来奴化中国人民,他们还勾结洋务派,企图直接控制中国近代 教育向着有利于他们利益的方向发展,使中国文化趋向于殖民地化。 在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一部分地 主阶级先进思想家,提出了学习西洋——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改革教育 制度的要求,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改良主义的先驱。 1860年以后,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化。以曾国藩、李鸿章、左 宗棠为首的洋务派,要求办 “洋务”兴“西学”,开创了洋务教育事业。一 方面,沿袭封建教育的 “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学习资本主义国家 的自然科学,开设天文、化学、物理、医学等课及外国军事学习、语言学习 等课程,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并试图达到 “富国强民”的目的。 洋务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 的一个开端。19世纪末的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改良思想的继续。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民族资产阶级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 衰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不良、学术的落后,所以救亡之道应从改良教育、 提倡“西学”入手。他们组织学会(如:强学会、保国会等),兴办学校(如: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设立报馆 (如:《时务报》、《国闻报》),大力 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和八股文,抄袭资本主义国家的学制、课 程、教材和教学方法。 除了清政府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外,中国人民的反抗 斗争和农民起义,也对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太平天国便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