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龙文化——回顾与展望_张开城/胡安宇【完结】(25)

  ----------------------- Page 53-----------------------

  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对立面不仅互相依存, 而且互相斗争。这种斗争,概而论之就是阴阳、刚柔、强弱之间的互相制约 互相作用,导致了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对立面的转化,旧事物的消亡和新 ③ 事物的产生。所谓“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孙 子也指出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 ④ 地而后生”的道理 。 必然性和规律的思想 在老子思想中,道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是指世界的本原、化生万物的 原初物质;二是指法则、规律,作为一种客观的必然性,具有普遍的意义, 统摄天地万物。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知常 曰明。不知常,妄作,凶。”⑤ 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老子注意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强调要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因 ① 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孙子在承认客观条件对战争胜负的制约作用的同时,还意识到了人的主 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孙子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都不是纯思辨的玄思,而是与社会生活密切联 系,有很强的实用性。他们把这一思想作为一种方法论来解决社会生活实践 问题。比如,老子指出的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自是者 不彰,自伐者无功”,“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信 ② 言不美,美言不信” 等等。在老子书中,类似的言论是非常多的。 三、孔子、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中国哲学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在先秦时期,伦理道德思想就已理论化 系统化了。这一工作是由多人 (先秦诸子)完成的,尤以儒家的贡献为最。 古希腊哲人也研究伦理道德问题,但是前苏格拉底时期主要兴趣在自然观方 面,他们在伦理道德方面主要研究至善、幸福、快乐等问题,智慧、勇敢、 节制、公正为四主德。哲学家比较注重个人的道德体验,常常以个人为出发 点和目的。通过道德修养来塑造具有美好德性的人格,臻于至善。从而摆脱 烦恼和痛苦,获得快乐和幸福。中国先秦时期的伦理道德思想则具有强烈的 宗法色彩,为规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仁、义、 ③ 《老子》第2 ,40 ,58 章。 ④ 《孙子兵法·势篇》、《孙子兵法·九地篇》。 ⑤ 《老子》第25 ,16 章。 ① 《老子》第63,94 章。 ② 《老子》第22 ,36,81 章。

  ----------------------- Page 54-----------------------

  礼、智、忠、恕、孝、悌、信、勇、美、善、觉、诚、志、气、命、性等范 畴。注重整体利益,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认同和归属,或以己属人、或推己及 人、或舍己为人。其要义在血缘宗族关系方面,有利于家庭、宗族、社会的 和谐与团结,维系既定的社会关系。在这方面,孔子及其后学孟子等人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是以德治国的 “德治论”。 在儒家创始人、先秦著名思想家孔子的 《论语》一书中,作为道德标准 使用的 “仁”字就有100余次。在孔子的 “仁学”体系中,“仁”具有多方 面的意义。首先,仁是自我修养的根本原则,在智、仁、勇三德中,仁是核 心。智是知仁,勇是行仁,所谓 “力行近乎仁”,“仁者必有勇”。行仁必 ① 须做到“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 德修养,这种内在修养的功夫就是从仁出发,行仁,达到仁的境界。这种境 界是人生所追求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 ② 有杀身以成仁!” 其次,仁是规范血亲关系的重要原则。所谓 “孝悌也者, ③ 其为仁之本欤” 。在血缘宗法制度下,讲究亲亲尊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以尊祖敬宗收族事君,所以孝悌成了仁的基础。再次,仁是具有广泛意义的 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所谓: “仁者“爱人”、“忠恕为仁”、“己欲立而 ①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重要的不在于强调自 己而是推己及人。最后,仁为重要的施政方针。作为被统治者,要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为仁”)。自觉地按照宗法礼制规范行事。“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作为统治者、执政者,要以慈善宽惠之心待 人,要 “泛爱众”,“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能行“恭、宽、信、敏、惠” 五者于天下为仁。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 ② 以使人”。做到这些,就可以 “近者悦,远者来”,就可以“天下归仁”。 孔子也曾强调 “宽猛相济”,但从整体上是强调以德冶国。他说:“道 ③ 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 。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以性善论为基础的 “仁政”学说。 孟子认为,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就像水无有不下一样。他 说,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 ④ 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① 《论语·宪问》、《论语·里仁》。 ② 《论语·卫灵公》。 ③ 《论语·学而》。 ① 《论语·颜渊》、《论语·雍也》、《论语·卫灵公》。 ② 《论语·颜渊》、《论语·阳货》、《论语·子路》。 ③ 《论语·为政》。 ④ 《孟子·公孙丑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