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龙文化——回顾与展望_张开城/胡安宇【完结】(56)

  ----------------------- Page 49-----------------------

  是在中唐以后。阿拉伯帝国建立后,中西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开拓。这时,随 贸易和使节的往来,穆斯林逐渐涌入。中唐时,伊斯兰教就从海陆逐渐传入 我国,至宋代,伊斯兰教借助海上贸易之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元代,成吉 思汗及其子孙建立起横跨欧亚两州的帝国,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又 一次大量入华,散居我国各地,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旅长期杂居,揭开了 中国回族形成过程的序幕。此时,穆斯林的政治地位比较优越,元在政治与 文化上的统治,初以维吾尔族人为助,继则以伊斯兰教徒相辅,同时全国各 地凡穆斯林所到之处,均设有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当时还设置了 “曲回国 子学”、 “曲回国子监”,以教授阿拉怕文和波斯文,这项措施使穆斯林在 科举和学术上的各类文人也日渐增多。总之,各国不同身份的穆斯林,自唐 代进入我国,至元时已初步扎下根来,融入我国的民族在家庭之中,伊斯兰 教在中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在我国西北一些少数民族中 影响较大。进入明代以后,逐渐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异,主要表现如下: (一)中国伊斯兰教教坊制和其后的门宦制的出现。教坊制始于元代, 元代穆斯林随蒙古贵族东征,大量涌入中国,被称为 “探马赤军”。元王朝 建立后,有大批士兵失去军籍,变成农民,在社的编制下进行农垦。另外, 元统治者还将土地赐于穆斯林上层,并对他们实行优惠政策,使穆期林贵族、 商人、官僚等转化为穆斯林地主。这样就使伊斯兰教深入中国的农业经济。 在这些军屯和官僚田庄等穆斯林聚居的地区出现教坊。所谓教坊,也称寺坊, 实际上就是以一个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聚居地区,它由该地区的全体教徒 组成,是一个独立的、地域性的宗教组织单位。教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 是它的独立性,教坊一般都是各自为政,二是实行开学阿訇的聘请制。教坊 制的形成完成了伊斯兰教与中国封建制度的结合。清初,在教坊制的基础上 又出现了所谓的 “门宦制”,“门宦”相传由“门阀”和“宦门”拼合而成, 以表明其权势和地位,这种门宦最初产生于甘肃临复,后来逐渐发展到甘、 宁、青等其它地区,其中以格底林耶、虎非耶、哲合林耶、库不林耶势力最 大,被称为 “四大门宦”。 (二)在思想领域里建立了特有的凯拉姆体系,即以儒家思想阐发伊斯 兰教义为特征的宗教哲学,大量吸收和改造了儒、释、道各家的思想,从而 完成了伊斯兰在教义上同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结合,并使伊 斯兰教的教义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伊斯兰教为了在中国存在和发展,还采取 非常灵活的方式,更多地表现为民族的风俗习惯。 第三节道教 道教是根植于本国的民族宗教。它的孕育过程很长,正式产生于东汉后 期,发展于六朝和隋唐,鼎盛于金元,衰微于清代。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 内创立的,而是多代的逐年积累,是多人多渠道汇合而成。道教,对于中国 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艺术、文学、音乐、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 学、气功、以及民俗、民族关系、农民运动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道教的产生 道教的出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奴隶社会产生后,人们头脑

  ----------------------- Page 50-----------------------

  中的原始英雄崇拜,也发展为圣贤崇拜,保存发展了鬼神崇拜。一批联接人 和神、在人神间传递信息的巫、祝、卜、史便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而产生。 他们或 “以舞降神”,或“迎神导行”,或“断吉凶”,或“记述祭祀”事 略,他们的出现,是中国宗教产生的萌芽,是道教出现的源头。在剥削制度 下广大劳动者深受残酷的社会压迫和自然界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又不能正 确解释受压迫受奴役的原因,幻想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乞求神灵保佑,解除 苦难,寻找安慰。所以,道教也和世界其他宗教形式一样,是在这样的社会 背景下出现的。 原始的神仙崇拜,先秦的巫祝卜史以及老庄学说等,为道教的出现奠定 了基础。汉代司马谈在 《谈六家要旨》中第一次使用了 “道家”的名称,道 家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 “道”的学说为中心,也兼容阴阳等家。道教正式 出现,在东汉末年,顺帝时张道陵在西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 主,以 《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而造作道书。汉 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念 《道德经》(《老子五千文》)并建立了政 教合一的政权。 《古今事物考·卷八》中载:“汉曹参始焉盖公能言黄老, 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教众矣。” 道教的产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道教的发展 道教产生的早期,有两大派别:太平和五斗米道 (天师道)。 太平道为张角于东汉灵帝时所创,以 《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以“中黄 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教徒达数十万。五斗米道 (天师道)是张陵创 立,张陵故后,其子张衡继续在川西北和陕南一带传教。 两大派别主要在下层群众中流行,影响很大,后都被黄巾大起义所利用。 太平道在献帝建安20年为曹操所灭,张鲁迁邺城后死去,五斗米道失去统一 领导,祭酒主者们各自设治传教,出现了分化状态,加速了道教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信奉道教的上层统治阶级,对民间道教进行改造,促 进了道教的发展。东晋葛洪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了以神仙养 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为官方 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后又相继出现了上清、灵宝、三皇等道教派别。 这时,道教仍以通俗的形式在民间传播着,并不断发动对统治者的斗争。 杜子恭一派的天师道在江南也很有影响。 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嵩山道士冠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的旨意, “清整道 教,除去三张 (张陵,张衡,张鲁)伪法”,代张陵为天师,是为北师道。 南天师道,以庐山道土陆修静为代表,他主张“祖述三张,弘衍二葛(葛玄、 葛洪),总括三洞 (上清、灵宝、三皇),汇归一流”。后陶弘景主张三教 合流,吸收儒释二家思想,进一步充实了道教内容。 经过改造充实,从内容到形式,道教都得以健全,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 工具,受到了封建统治者崇奉和扶持。 道教的兴盛当在隋唐到明代中叶。从隋唐到北宋是道教理论不断发展和 深化的重要阶段,首先是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 次是它本身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儒大释辩论,南北不同流派的交融,教理得以 发展。另外,统治者采用崇教政策,提高道教地位,提倡道书研究,设立道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