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远古暨夏商西周三代宗教史_史仲文/胡晓林【完结】(26)

  第二种,以瓮和盆或钵相组合,小孩尸骨放在瓮内,盆或钵只是作盖,这种葬俗历年来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河南王湾以及丹江沿岸地区都有发现。

  第三种,是以鼎和钵或豆相组合,鼎是装小孩尸骨的主要葬具,其它器物仍起到盖子的作用。这种葬具主要用来埋葬幼儿尸骨,在大汶口文化中曾有发现。

  第四种,以缸和盆或器盖相组合,主要用来掩埋儿童尸体,有的也用来埋葬成人,但成人的骨骼多为第二次装入,60 年代在伊河流域曾发现过这类的成人瓮棺葬。

  第五种,尖底瓶去掉底部与筒形罐相组合,或两个尖底瓶相组合。

  在各类瓮棺中,最常见的是以瓮或鼎作主要葬具,另外再加盖子。埋葬幼儿或儿童均为一次葬,成人多为二次葬,所用葬具均是人们生活中所使用的陶器。

  考古发掘证明,瓮棺葬一般埋在居住区附近,有的为横直埋葬,有的则为竖立埋葬,前者主要流行于仰韶文化,后者在大汶口文化中有发现。

  这里应该提及的是,起盖子作用的盆或钵,在底部中间往往有一个小孔,有的呈很规则的圆形,也有的敲成不规则形,径一般在1.5-2 厘米左右,在小孔的上边又往往盖上一块小陶片,有的在内表面还涂有红色颜料。

  应当指出的是,这些现象决不是偶然的,应是当时人们对灵魂信仰的反映。在宗教迷信观念的支配下,小孔作为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可使不死的灵魂自由出入,尤其对小孩表现得更为关怀,希望孩子的灵魂能时常出来陪伴他们。

  瓮棺葬以仰韶文化最为盛行,中国南方的原始文化中也有广泛的分布,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以及云南边远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

  关于用瓮棺掩埋小孩的意图,郭沫若先生进行过细致的研究,他在《访半坡遗址四首》中写得非常详尽:"半坡小儿塚,瓮棺盛尸骸。瓮棺有圆孔,气可通内外。墓集居址旁,仿佛犹在怀。大人则无棺,纵横陈荒隈。可知爱子心,万劫永不灰"①。

  瓮棺葬上的小孔作为灵魂出入的通道,这种现象在世界其他国家如法国、英国、克里米亚、高加索、巴基斯坦、印度、瑞典等均有类似的发现。根据半坡氏族的埋葬现象观察,小孩往往被埋在居住区附近,或直接埋在房子下边,以表示大人与小孩的亲密关系,也可以说是大人对小孩的体贴和爱护,或是为了防止野兽对小孩尸体的伤害。

  ① 《文物》1959 年第8 期。

  在中国考古发掘中,对幼儿的埋葬除使用瓮棺外,还有用陶片铺盖的现象。山东邹县野店大汶口文化的婴儿或儿童墓,习惯用破碎的陶片覆盖,有的只覆盖头部,而更多的是覆盖头部和身部①。江苏的常州圩墩和吴县草鞋山遗址,也发现个别的墓葬有用陶器扣在头上的现象。圩墩常用红陶盆覆盖,草鞋山常用釜、钵、豆、盆等陶器覆盖②。这是在一定的信仰支配下而形成的埋葬习俗,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这种现象可能与瓮棺葬具有同等的含义。瓮葬作为一种特殊的葬俗,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的墓地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所有的瓮棺葬几乎都没有随葬品,这种做法可能基于一种特殊的信念支配,认为小孩还没有能力单独生活,还不会使用人世间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既然灵魂可以从小孔内自由出入,那么生活上依然可以得到大人的祐护。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无头葬。这种现象在新石器时代墓地中比较普遍。宝鸡北首岭发现一具无头骨架,骨架仰身直肢,脊椎骨和下肢骨保存比较完整,肋骨及上肢骨残缺,骨架之上有明显的席子覆盖痕迹,头部位置侧放着一个画有黑彩符号的尖底陶器,下边有皮毛样灰痕,再下还有木板灰痕。珍贵之意十分明显,看来画有黑彩装饰的陶器,是用以代替失去的头颅的。在陶器东侧,还撒有朱红颜料。此墓经鉴定为成年男性,除头部陶器外,还有12 件随葬品放在膝部以下①。

  类似人骨肢体残缺的现象,在新石器时代墓地中屡有出现,北首岭出现的放在头颅位置的彩陶罐,可能是用以代替死者头颅的象征物,彩陶上的多种符号,也许具有祭奠亡灵的某种意义。陶器代替头颅,这在一定意义上蕴含有让死者"死而复生"之意。当时,人们或许认为,亡者无头会使灵魂得不到安宁和幸福。

  那么,人头哪里去了呢?对此,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些墓葬提供了值得思考的线索。

  湖北房山七里河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在一座房子台阶下放有完整的人头,在一个椭圆形的浅坑内放有3 个人头,在陶窑的火门内外各放一个人头。河北邯郸涧沟龙山文化遗址中,有两个灰坑中分别放有3 个人头骨。另外,在山东伊家村和青海柳湾的墓葬中,也有埋葬人头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金石并用时代,一些地区流行的猎头习俗有关,这是一种特殊的宗教习俗,或者与当时的宗教祭祀活动有一定的联系。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北首岭的无头葬的主人应是当时被猎去了头颅的不幸者。

  原始人对灵魂的祭祀与崇拜,这种宗教习俗产生的时间早,延续的时间长,分布的地域广,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中国民族志的材料中,各民族差不多都有不同形式的灵魂崇拜。这种观念从旧石器时代起历经万年之久而不衰,相反,通过各民族间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影响更加广泛,生命力更加强大,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极为广泛的现实功能。由于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间的灵魂观念发展不一,形式不尽相同。在云南永宁地区的纳西族、普米族中,以前在安葬死者时,曾用麻布口袋和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