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和名家一起回望明朝烟尘_邢群麟+于海英【完结】(29)

  于是皇帝与重臣之间争执不下,一时间满城风雨,而就在所有大臣都反对嘉靖的时候,四十七岁才及第的新科进士张璁却选择在这个时候支持皇帝。而他这一赌注正是下对了。《礼记》有云:“礼非从天降,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礼制是源于情感的,孩儿孝敬父母是发乎情的东西,无法抑制,而这不违背孔子的传统道德理论。张璁就是以这个为理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一句“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圣人缘情以制礼”,直接戳到了“继嗣”一脉的痛处,也让嘉靖皇帝的心坚定了。于是他在与大臣们僵持了四年关于“谁是我的老子”这问题之后,不打算再忍了。

  朱厚璁即将满二十岁之前,以“母后仪驾”的礼节接自己的母亲蒋氏入朝,至此开始“恢复”父亲为皇室正宗的“篡宗”专政。紧接着一连串违背所谓“礼制”的行动开始了,群臣们、儒生们到殿前哭了数次,直呼:“礼法啊!社稷啊!”朱厚璁听得心情越来越糟,终于无法忍耐。毕竟是皇帝,他掌握着所有朝臣的生杀大权。

  学者李洁非先生曾感叹:嘉靖来自“九头鸟”的故乡,“九头鸟”百折不挠、一拼到底的精神,谁也拗不过。这皇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便不再忍耐,一口气将五品以下官员134人逮入诏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姑令待罪。这件事,当时称为“大礼狱”,明朝士大夫们当时的惨烈状态,令后人都禁不住凄然。

  这位皇帝终于达到了他修复“正统”的目的,如愿以偿地叫孝宗为“皇伯考”,昭圣太后张氏为“皇伯母”;称自己的老子“恭穆献皇帝”为“皇考”,蒋氏“章圣太后”为“圣母”。估计兴献王也没料到,自己在死后竟然成了“皇帝祖宗”。

  这场持续四年、看似围绕“大礼”的争议终于落幕,然而这真的是礼制之争吗?朱厚璁明确地表明孝宗只是自己的伯父,但是他既然在当初反对称亲生父亲为皇叔父的理由是“如果称皇叔,就要讲君臣之义”,那么称孝宗为皇伯考不是也要讲君臣之义吗?难道要把孝宗当做世宗朱厚璁的臣子吗?这一切都是如此的矛盾。

  其实明朝“大礼议”一事,并无是非曲直,而明朝的君臣们,对于礼制的理解也是粗疏的。这一事件倒是真实地反映了明代皇权专制力量的强大。在议礼一事上,朱厚璁非但对其生父称帝称考,而且称皇称宗,乃至超越武宗而配享于明堂。这样的做法,连张璁等人都觉得有些不对。但是,谁又能控制帝王的权力控制欲呢?正如晚明学者黄景璁所说:“有导其源,思节其流,难矣!”而朱厚璁的随心所欲,又岂止“大礼议”一事?

  “礼”与士大夫的悲哀

  没有哪个皇帝在刚当政的时候就想浑浑噩噩地过,这嘉靖皇帝朱厚璁也是一个“新帝上任三把火”的人。刚刚做了皇帝,自然得给百姓们谋点儿福利,不然也太说不过去了。于是朱厚璁下诏,该罢黜弊政的就要狠狠地罢,该惩治的就要“千刀万剐”,这下可苦了那些贪官污吏和走后门的官儿们。

  腐败分子被处理了,百姓当然乐得减少经济负担,一派“中外称新天子’‘圣人’‘”的景象。不过这可不是朱厚璁的功劳,而是杨廷和制定的各种政策,皇帝只需签个字、盖个章,便万事大吉。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杨廷和这个臣子还算做得不错。如果他没有在礼制上那么固守所谓的“正统”,而朱厚璁也不计较那么多“礼”的问题,相信这君臣如能默契配合,明朝应该能迎来中兴。可惜啊,天向来是不从人愿的。

  杨廷和坚持“礼制”,但他是老头子,总有一天得退休。所以,杨老头子一退休,朱厚璁便“疯狂”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肃清了反对他的人,开始创造他的理想之国。

  李洁非先生说,嘉靖从“大礼议”看到了自己的事业前景,而这种前景将超过时间的束缚成为永恒。人伦大礼,天地乾坤,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夫妇,有父子,有君臣,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区别)”。朝代有更迭始终,再伟大的君王,其事业在身后也终会有泯灭的一天。但是人伦之义,祖天述地,与日月同存。因此,嘉靖皇帝认为只有在立法上有所建树,才是真正的不朽。他似乎悟通了一个道理:与其做一位特定时代的世俗主宰者而留名青史,不如铸造精神范式,架设思想灯塔,指引千秋万代。

  他的“觉醒”似乎一醒就是二十年,在他这段“进取”建设国家的日子里,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投到礼教改革上,正郊祭,修孔庙,厘正太庙庙制,举凡国家的礼制之大者,他能想到的,都让他折腾了一番。

  这是一个奇怪的皇帝,他反对杨廷和那套继嗣正统“礼制”,但他对礼制的各种东西却非常痴迷。他把儒家各种繁文缛节的东西弄得彻彻底底,然后作为思想套套来统治臣民,维护自己的权威。这是专政心态的极端化表现,完全是思想的扭曲。而造成他这种扭曲思想的罪魁祸首,却恰恰是他的最爱——礼。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