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和名家一起回望明朝烟尘_邢群麟+于海英【完结】(31)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明朝此时的东南沿海遭受葡萄牙军队的侵袭,倭患也变得白热化,虽然葡萄牙军队被赶走了,但是倭患情况却丝毫没有改善,国家此时正值内忧外患的窘境。

  东南沿海的倭寇祸患并不是在明朝中期才出现,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经有了。但是明初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倭寇未能酿成大患。正统以后,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倭寇祸害越来越严重。嘉靖年间,倭患已经一发不可收拾。而这一局面造成的原因,一则在于世宗的昏聩以及宠臣严嵩庇护、纵容通倭官吏,打击、陷害抗倭将领;二则嘉靖年间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沿海一带私人经营的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那些海商大贾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他们成群结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甚至亡命海外,勾结日本各岛的倭寇,在沿海劫掠。

  戚继光作为一个水兵指挥官,不能扭转整个国家的命运,他能管的也就只有东南这一亩三分地。继承了父亲的都指挥佥事职位,戚继光被委任负责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这时候他没有受到严嵩等人的迫害,皆在于他受到与严嵩对立的权臣内阁宰相张居正的庇护。

  带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志向,戚继光一到三地上任,就看到旧军作战能力极差,这样的军队想打赢倭寇和奸商,那肯定是做梦。他认为当下最紧急的就是整顿水兵。

  那时候东南沿海的百姓一直受着倭寇的掠夺之苦,曾经自发组织部队抗倭,但是百姓毕竟不是军人,无论在武器上还是体力上,都远远不及真正的兵。于是戚继光将强壮的民众组织起来,再加上原有的水兵,组成了新的队伍——戚家军。他针对明军兵器装备种类繁多、沿海地形多沼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十二人为一队,长短兵器迭用,刺卫兼顾,因敌因地变换阵形。

  这一系列军制改革后,一支全新的军队出现在浙东沿海战场,抗倭形势很快改观。戚继光不把数量有限的部队分兵把口,而形成一个拳头主动出击,在台州九战九捷。大感惊恐的日本海盗转而窜扰福建、广东沿海后,戚家军也随之南调。戚继光根据倭寇在海边游动需要一些据点和岛屿作为巢穴的特点,也以主动攻击为主,其中夜袭横屿岛一仗歼敌两千人。

  当时的明代将军谭纶都忍不住发出感叹:“盖自东南用兵以来,军威未有如此之震,军功未有如此之奇者。”

  戚家军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转战十年,正像学者郁达夫所说,戚继光“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日本海盗只要见到他,腿肚子就抽筋,头皮就发麻,哪还敢再来捣乱。

  利用作战训练间隙,戚继光收集了水战、陆战的经验,撰成《纪效新书》,阐述选兵、编伍、操练、出征等理论和方法。这部有关“海军陆战队”的兵书,比之金庸笔下的《武穆遗书》,恐怕也毫不逊色。

  可惜的是,这位勇猛无匹的抗倭名将,曾立于海岸发出“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生平;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这等豪言壮语的戚家军之领导人,在明神宗万历年间,随着庇护他的张居正失势而受到排挤,归乡而逝,结束了自己在史册中的最后一笔。此后,明朝东南沿海再无名将守护,倭寇虽减,然而葡萄牙侵略者却多次骚扰明朝领土,久占澳门不还,最后澳门终落入外人手中,至此与国家分别了四百余年。

  戚继光的一生可以作为一个悲喜剧来观看。他英勇抗倭,无限风光;可是他偏偏巴结张居正,缺了点操守。清代史学家张廷玉对他的评价便是:“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俞大猷也是戚继光时期的抗倭名将,较之戚继光,这人虽然没有前者勇猛,却不屑于巴结权贵,但戚继光却无法免俗。黄仁宇也在《万历十五年》中明确地指出,戚继光本是这个朝代最有才能的将领,其被劾罢官三年以后仍不能见谅于神宗万历,原因全在于他和张居正的关系过于密切。

  但是,在万历一朝,想做一点事就不得不处理好与当权者的关系,若是不走些歪门邪道,就根本无立足之地。戚继光数度遭遇弹劾,但都被张居正给压下来,就连与戚继光有隙的同僚,张居正也不动声色地调开。他得以不受肘制大刀阔斧地整治军备,多少有点腽肭脐的功劳。不过,只要能保住大节,使用什么方法和手段,都是其次。

  戚继光虽然死得很无趣,也很不幸,他的谢世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荣哀,但他在生前所受到的重视,仍然大大超过了其他将领;他那抗倭的英勇气势,依旧浩然长存于历史的烟波之中。

  东溟有个海青天

  应天(今南京)城内外,雾霭沉沉、风雨凄凄,空气中弥漫着悲戚的哭声,百里而不绝。转过街角,只见那林立亭台楼阁的街道上,竟有众多身着白衣丧服的百姓驻足抹泪。一问之下方才知道,原来是当地的父母官海瑞去世,今日正是出殡之日。

  海瑞的大半生都生活在嘉靖年间,他一生刚直不阿,执法公正,惩贪抑霸,整顿吏治,平反众多冤案,被誉为“海青天”,亦称“包公再世”。他生性刚烈不屈,且自号刚峰,曾说:“要想天下清明安定,一定要实行井田,不得已而为限田,又不得已而实行均税,尚可存古人的遗意。”海瑞从做县官直至巡抚,所到之处力行清丈,颁行一条鞭法,一心有利于百姓。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