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通天血路:太平天国往事_西风欺客梦【完结】(81)

  江忠源战死,与咸丰胡乱指挥和薄待汉将有很大关系,咸丰以奴才待将,固非明主,投洪杨也非其抱负,举旗自立又非其所能,万马齐喑,这不但是江忠源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整体悲剧。

  江忠源在庐州打得热火朝天,在湖北的吴文熔过了几天好日子。咸丰皇帝的指挥十分拙劣,眼界狭窄,被太平军牵着鼻子拉来扯去。安徽战斗激烈,吸引了太平军大部主力,湖北相对安定,咸丰皇帝竟然没有乘机抽调部队巩固湖北的防线。不久,江忠源败死庐州,太平军从江西调兵南下,增援湖北,湖北清军依然是兵微将寡,岌岌可危。

  咸丰四年的春节刚过不久,曾天养即率万人进攻湖北黄州。吴文熔自知不敌,打算闭关不出,坚守武昌,等待曾国藩承诺的援军。巡抚崇纶却逼吴文熔出城拒敌。吴文熔与崇纶交恶已久,二人同城办公,虽然吴文熔官阶略高,却不如崇纶得咸丰信任,在武昌也不如崇纶根基深厚,在争斗中处于下风。崇纶一意迫吴文熔出城抵抗,咸丰也下旨严饬吴文熔出城迎战,由崇纶守武昌。吴文熔又羞又怒,勉强带四千贵州兵至黄州迎战,吴军本无出城作战准备,仓促出城,寒衣、柴炭皆无,士兵立于雪地,怨声四起。吴文熔遭到排挤,已萌死志,毫不关心;士兵强拆百姓房屋木梁举火,百姓怨声载道,吴文熔心如死灰,并不理会。

  吴文熔抱定必死之心,率军自杀性进攻黄州太平军,“哀兵必胜”,吴文熔“自杀炸弹”式的战术,吓住了太平军,竟然小有斩获。吴文熔稍稍有点精神,挥军继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吴军冒死拼杀几次后,气焰重又被太平军压制住。吴文熔下令部队扎下营盘,但是吴总督虽然是经世派的大宗师,却没读过兵书,和天师周天爵一样,胡乱模仿“兵仙”韩信的背水阵法,胡乱扎营,“滨江临壑,三面皆水,大营十一座,排比屯扎”,把部队陷入绝地。太平军统帅韦俊善于用兵,率军绕至吴文熔大营之后的树林埋伏,吴文熔毫不查觉。元宵佳节,清军正在营内吃元宵,黄州太平军大举出动,猛攻吴文熔大营,吴文熔仓促出战,且战且退。这时韦俊统兵从树林杀出,四下放火,吴文熔大营被烧,清军大乱而逃。吴文熔选取的战场三面临水,清军仅能从一路撤退,这唯一的去路又被曾天养堵住,清军全军覆没。吴文熔自杀,知府蔡润胜等被太平军击毙。

  吴文熔一死,鄂省大溃,太平军攻占汉阳后兵分三路,一路由韦俊、陈玉成率领攻武昌,一路由林绍章等率领,攻湖南取长沙,曾天养则率军杀奔荆襄。按杨秀清的意图,湖北西征军攻入长沙后,席卷湖南再回广西,安徽太平军折向江南,则南中国省区尽归太平军版图。

  西征军连番大胜后,已扩军数倍,但此时兵分三路,兵力稍显不足。韦俊等在武昌城下,又受清军蒙蔽,以为武昌清军有数万之众,力战不能,于是行久困之计。西征军在武昌城下无所事事,武装示威达四月之久,杨秀清震怒,限期攻取,“再过三次礼拜不能收复武昌,定即提京治罪”。韦俊不得已,提军猛攻,不意竟轻易攻破洪山清军大营,逼近武昌城,陈玉成率军数百人缒城而上,武昌陷落。

  庐州被克,武汉收复,西征军取得空前大胜。但曾天养被阻于荆州,林绍章等推进缓慢,庐州又被清军三万重重围困,太平军其实处于一种虚假繁荣之中。尤其在湖北,南不据岳州,北不控襄樊,西不占荆宜,武汉处四战之地,湖南清军随时开进,西征军在湖北有被颠覆的危险。

  清政府也积极调整在两湖的部署,任命杨霈和官文指挥湖北清军,稳定形势,又严令曾国藩、塔齐布率领湘军出省增援。湖北悍将王国才等人又率团练反攻,清军在两湖的力量重新动员、整合。将星云集两湖,大战一触即发,湖南籍的中兴将帅,即将登场。

  第五节 湘军崛起(上)

  清朝经制之兵本来只有八旗、绿营两个体系,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以部队制度为基础的,兼有政治、经济、社会等职能的军事组织。起初,努尔哈赤亲率一旗,其他七旗均以亲王为旗主分别统辖。清军入关后,政治制度由部落首领制开始向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制转化,为了削弱其他皇族成员的势力,提高皇帝的权威,改由皇帝亲自统帅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以此上三旗的精兵威慑其他旗主。到雍正时干脆褫夺了属于亲王的指挥权,由皇帝派出亲信将领统率其他五旗。从此,八旗兵权完全归于皇帝控制。八旗虽然完全归皇帝控制,但其士兵以满族为主,补充以清军入关前即已“从龙”的蒙、汉各族士兵,兵员极其有限,是清王朝最后的保命资本,在中原平定后轻易不出战。越不出战,就越缺乏战斗力,甚至在清朝前期,康熙年间,八旗部队已经腐败,不堪征战重任,康熙帝用以讨平吴三桂叛乱的军队主力是绿营兵。

  绿营士兵都是汉族,在清军入关时投降的汉奸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绿营士兵遍入兵籍,隶属兵部,世代承袭,是职业兵种。清廷为了防止绿营汉兵造反,对绿营兵采取严格控制:绿营兵的军政权统一归于兵部,以便将指挥大权集中在中央;军队节制权和局部调遣权“分寄”于各地督抚,以防“悍将跋扈”;有了突发事件,皇帝临时派钦差大臣统辖,以利于统一调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兵部、督抚、钦差、提镇等相互牵制的复杂的控制系统,从而把绿营兵权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绿营兵分驻各地“治民”,编制很混乱,士兵数量也没有定制,战时临时抽调拼凑成军,再胡乱封一个营官出征,战斗力比较低,而且很难组建成较大的兵团。在乾隆后期,绿营兵战斗力也和八旗部队一样,无可挽回地衰落了。清朝在讨伐白莲教起义时,不得不又另创出“团练”这一种基层武装辅助战斗。“团练”分为“团勇”与“练勇”两种形式,与农村的保甲制度紧密相连。“团勇”是业余武装,各家出壮丁,修筑城池和哨卡,守备地方,也为正规军助阵。“练勇”是专业武装,由地方绅士和下层官吏联合招募“四方精锐”编训,或二百,或三四百,于城内设一总局,由地方上有军事经验的人负责日事训练和管理,是国家的预备役武装。按照团练自保的组织原则,清官方规定,团勇(或称团丁)源于保甲:“团总责之甲长,甲长责之牌长”,牌长责每户二丁抽一,“如一户二人,责其身体壮大、心性诚实者一人为壮丁”,不得以无用之人充数,亦不得雇佣游手无赖之人顶替。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