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步维艰—慕容垂评传_总老师麦加 【完结】(74)

  小评:灭西燕之战,是慕容垂战术应用的颠锋,生动体现了东方兵学的精髓,说明了什么叫“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此次战役,打了一次军事史上极其罕见的,进攻方以静制动大败防卸方的战例(一般情况下,这种战术可是防御方的专利)。因为慕容永也是身经百战的宿将,水平非翟钊可比,所以慕容垂对付他的手段,也与对付翟钊大不相同,他不断制造和更改进军的情报,在实际行动上则有意与给西燕掌握的情报拉开距离,多方误导慕容永,终于使得多疑的慕容永对后燕军行动出现误判,让开了最关键的滏口陉,徒劳地南来北往奔跑了数百里,使本该以逸待劳的西燕守军变成了以劳击逸,完全丧失主动权,到此,胜负其实已定。至于进攻台壁,调敌入瓮,略施小计,伏击慕容永,那是因为慕容永已经身不由已,不得不打那一场必败的仗。按个人观点,仅就战术应用的巧妙而言,本仗已达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最高境界,其他所能找到的战例,至多与此战打平,再无超越!

  说起来,慕容垂的这两个对手表现确实不同:翟钊因为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失败,慕容永因为不相信自己眼睛也失败。当两位天涯沦落鬼相会于地下,慨谈生前事时,想来定会大发感慨:“天哪!怎么打才能不输给那个老妖怪啊?”

  道祐挂帅上

  晋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五月,在西燕被慕容垂“超渡”九个月之后,后燕发起了又一次动员规模更大的战争,目标:是报复一年前出兵救援西燕的北魏(东晋已经教育过了,该轮到拓跋珪被教育了)。在表面上看,这次进攻阵容庞大:主帅是太子慕容宝,副手包括身经百战的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统率主力部队八万人,另外还有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统率的一万八千人后续部队,合计兵力共九万八千人。在慕容垂深得重用的子侄辈名将中,仅有高阳王慕容隆因为座镇老家龙城,太原王慕容楷因为病势沉重而没有参加(一个月后,慕容楷即病逝)。当然,阵容虽然庞大,但远不完美,比起征讨翟魏与西燕的后燕大军,此次后燕军虽然数量更多,却缺少了一个最关键的人物,后燕军的灵魂:慕容垂。

  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前年十月,慕容垂进攻西燕前的御前军事会议上,到会众将有很明显的厌战情绪,多数反对开战。那时距离后燕的再上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灭翟魏之役已有一年多时间,但众将仍认为战争太频繁,军队过于疲劳,力主国家应该休养生息。而今,出兵讨魏距离西燕之役的结束只有九个月,而距离南征东晋的结束更只有五个月,而且此次出兵的规模更大,军队和国家民众的疲劳度理应比灭西燕前更大。再从后燕的国家战略而论,西燕是必须灭亡的,而北魏则可打可不打(它并不属于前燕的旧疆土)。这一举动本该激起众将更大的反对浪潮才对,但奇怪的是,历史却没有记录过有哪一员将领对此次出兵提出反对或质疑。

  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众将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史书上没有记录;二是众将不反对此次出征。真相会是哪一种呢?

  以笔者推测,真相应该是:众将赞同征讨北魏。而后燕众将之所以赞同征讨北魏,是因为他们(除掉慕容麟这样的少数)认为拓跋珪比慕容永好对付!这种看法可能让知道了历史进程的后人哑然失笑,但事后诸葛亮总是容易做的,真正身处当时,有这种看法才是正常的。

  从在下前文所述可知,北魏建国初期的经历是很不平静的,之所以没有夭折,主要得力于后燕对它的大力支持与救助,在这种情况下,后燕的将帅士卒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没我哪有你”的老子心态。这就有点象如今国人看待朝鲜金家政权时的观感:当年要不是我们派出志愿军,现在哪有你们金家的“大太阳”、“小太阳”?因为有了这种心态,后燕将士也很容易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北魏,对其轻视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如果北魏还做出对不起后燕的事,后燕诸将士自然会加倍地义愤填膺。比方说吧,假如今天中国出兵收复台湾,而深受中国大恩的朝鲜却出兵援助台湾(当然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只是作个比喻),国人当有如何的感想?

  自拓跋珪复国以来,到参合陂之役前,他对付掉的大敌也就三个:独孤部、贺兰部、铁弗部(此时的柔然尚算不上大敌)。其中独孤部和贺兰部的灭亡都是后燕与北魏合作的结果,而且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后燕军(至少在后燕方面看来是这样的),铁弗部虽然是拓跋珪独力灭掉的,但刘卫辰乃当时有名的常败将军,打败他并不会给见多识广的后燕诸将带来太大的刺激,起码不会比慕容永在骊山、襄陵两次大败前秦军给人的印象深刻。

  在后燕的高级将领中,最了解拓跋珪的人,莫过于赵王慕容麟。他长期担任后燕的“西北方面军”的统帅,与拓跋珪曾多次配合作战,对这位表侄的能力有较深的了解,所以他才会早早地向慕容垂提出,召拓跋珪来中山朝见,顺势将其扣押的建议。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慕容麟又是一位标准的真小人和两面派,只要他认为对自己有利,马上可以换一付嘴脸,说出安全相反的话,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在这方面的表演。因此,过去当慕容麟向中山上报与魏军联合作战的报告时,他如果不夸大自己的战功,缩小魏军的作用,哪才是不可思议的事。依靠这些报告作为判断依据的慕容垂和燕军诸将,又岂能不对拓跋珪的实际能力产生低估?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