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的刀锋: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_曾纪鑫【完结】(65)

  北魏,是中国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

  与此同时,局促于南中国的东晋王朝也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在一阵漫长而绝望的挣扎之后撒手人寰——政权被它的宰相刘裕所篡。于是,大分裂时代的前期五胡十六国结束,后期南北朝时代开始。

  拓跋宏,即孝文帝,是北魏王期的第六代君主。他不仅是南北朝时期最出色的皇帝,也是中国上最为著名的皇帝之一。

  孝文帝拓跋宏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三岁便匆匆离开了人世,然而,这颗转瞬即逝的流星所闪烁的光芒是那么耀眼,在中国的深邃夜空显得相当突出,总是如磁铁般牢牢地吸附着后人的目光。

  拓跋宏于公元467年生于当时的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两年后被立为太子。

  虽已入主中原,但拓跋部仍保留着过去早婚的习俗,拓跋宏出生时,其父献文帝拓跋弘年仅十四岁。封建王朝往往是家族统治,拓跋部建立北魏后,又学会了中原王朝维持皇权统治的某些做法,并定为制度严格执行,比如后宫产子,被立为太子,其母就要“赐死”。其用意显然是害怕将来皇帝即位年幼,大权落到母系外戚手中。这一做法可以追溯到西汉时代,汉武帝担心死后皇权受到外戚威胁,将太子生母勾弋夫人先行杀害。因此,拓跋宏在两岁多被立为太子时,母亲思皇后李氏即被“赐死”。这一野蛮的做法不仅给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仿佛预示着他日后家庭生活的凄凉与不幸。

  拓跋宏从小失去亲母,便由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也非血亲,只是名义上的祖母。她是汉族人,“性聪达”、“粗学书计”,受过封建传统的教养。她性格坚强,做事果决,颇具政治家之风采,《魏书?皇后列传》说她“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拓跋宏父亲拓跋弘继位时,年仅十二岁,北魏孤儿寡妇,政局不稳,冯太后初露锋芒,收捕擅威作福的专权丞相、车骑大将军乙浑,平定关中叛乱,临朝称制,掌握了朝政大权。

  拓跋宏刚一出生,冯太后即“罢令,不听政事”。乍一看,她已不再临朝听政,而将国家大事交由献文帝拓跋弘处理,似乎是想好好当当祖母,一心一意地抚养拓跋宏,享享人间的天伦之乐了。献文帝拓跋弘亲政后,开放山泽之禁,开仓救济灾民,带兵北伐柔然,很快就显出了他年轻有为、桀骜不驯的风姿。于是,权欲旺盛的冯太后怎么也放心不下这位十多岁的皇帝了,便经常过问、干预北魏政事。这自然会引起献文帝的不满,加之他们并非母子关系,于是,一场司空见惯的宫廷权力斗争于不知不觉间就爆发了,结果自然是根基深固、极富政治谋略的冯太后获胜。献文帝下诏禅位,传给拓跋宏。《魏书?天象志》对此写道:“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是为孝文帝。”

  拓跋宏即位时只有五岁,在平城皇宫的太华殿前举行隆重的登基大典时,他是被人抱上皇帝宝座的。一个年仅五岁的小娃娃,冯太后自然不会有什么值得担忧,也就再度临朝听政,将一应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同时,她也在因忤逆而“禅位”的献文帝身上吸取教训,将年幼的孝文帝按照她心中想象的模式加以引导、塑造、培养。

  拓跋宏的血管里流着的虽然是鲜卑族拓跋氏的血液,但他从小受到的却是汉的熏陶与教育。抚育他的祖母是汉人,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也是一批具有高度修养的汉族士大夫。他自幼爱好读书,手不释卷,天分极高。《魏书?高祖纪》说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冯太后还亲自创作《劝戒歌》、《皇诰》等文章督促他阅读、背诵,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等封建道德传授给拓跋宏,并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影响他。比如冯太后生活节俭,“不好华饰”,对待下人比较宽慈,拓跋宏也依样仿行。

  儿时的生活积淀在拓跋宏内心深处,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此后,孝文帝一辈子爱好诗文,并创作了大量的诗赋文章约四十卷;他为政勤奋,励精图精,个人生活相当节俭;他提倡封建伦理道德,讲究孝悌、仁义、忠信,不仅身体力行,也要求臣民如此。这些,都是他日后推行全盘汉化政策的内在基础与指导思想。

  当然,孝文帝拓跋宏并未完全放弃鲜卑习俗。文治武功,是中原传统的理想楷模。况且,当时南北对峙,战争频仍,也需要帝王具有带兵打仗的卓越能力。因此,拓跋宏在习文的同时,也练就了一身武功。他从小善射,“及射禽兽,莫不随所志毙之”;臂力也好,十多岁时即能以手指弹碎羊的肩骨。

  是鲜卑血统、游牧遗风与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孝文帝既具骑射武功,又富汉修养这一文武兼备之才。

  民族融合的自觉先行代表 二

  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禅位时只有十九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但还是掩人耳目地发表了一份诏书,说他逊让皇位是想过过清静生活。退位后的献文帝被尊为太上皇,但他根本清静不了,一颗年轻而火热的心灵总是跃动着想干点什么,就以太上皇的身份亲自率兵出击柔然,并不断地巡视各地,“国之大事咸以闻”,还将冯太后罢黜的一名旧臣重新起用。所有这些,自然又引发并加深了他与冯太后之间的矛盾。宫廷斗争最为赤裸、血腥而残酷,争斗双方往往不择手段,置血缘亲情而不顾,让对方倒毙在一片惨淡的血光之中而后快。冯太后与献文帝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迫他逊让退位、送上一顶太上皇的头衔就已经是手下留情很不错的了。可献文帝毕竟年轻,未能领悟到冯太后的深远用意,还是一个劲地在“太岁头上动土”。于是,献文帝便成了冯太后眼里的一根“肉刺”、脚下的一块石头,公元476年,她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毫不客气地将他杀害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