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洋务运动史_夏东元【完结】(33)

  丁日昌(1823—1882年),字禹生,又作雨生。广东丰顺汤坑人。父贤拔经营药店,早逝。少随叔兄课读,涉猎经史。20岁中秀才,曾任惠潮嘉道李璋煜幕僚,因助李平吴忠恕起义军有功,捐授琼州府学训导。1859年以“军功”升任江西万安知县。1861年因庐陵县一度失守而被革职。后在曾国藩军营当差。曾氏派他前往广东办厘务和在提督崑寿军营督造火器。丁日昌先后铸造大小硼炮36尊,大小硼炮子2000余颗。李鸿章得知即请清廷饬粤省督抚调丁来沪任炮局委员,与韩殿甲一起主持洋炮局事务,“颇渐能窥西洋人奥窔”。

  上海洋炮局主要生产开花炮弹和自来火,每月生产炮弹六、七千枚,交淮军各营使用。据薛福成记载:淮军所用自产的“开花炮,大者可攻城,小者以击贼阵、破贼垒,遂能下姑苏,拔常州,连克嘉湖诸郡。设非借助利器,殆不能若是就且捷也。”这里虽把上海炮局的军火产品的作用夸大了些,但也不能否认它在镇压人民起义中的反动作用。

  1863年12月,苏州被清军攻陷,李鸿章移驻城中,马格里等也把松江的上海洋炮局迁至苏州,占用了原太平军纳王所住的王府,局面较在松江庙字里大得多,但设备没有多少改善。这时,正是“阿斯本舰队”被清政府遣回英国之际。该舰队来华时,有供应舰队以军火武器的各项机器设备,“大有同时被送回欧洲的可能”,马格里向李鸿章建议,将这些机器设备全部买下来。李鸿章很欣赏这个建议,但不愿自己出面做这件事,于是组织一个小团体出钱于1864年1月将此设备买了下来。这样苏州洋炮局机械化水平大有提高,初步摆脱了手工操作进入机器制作阶段。

  苏州炮局分外国汽炉和内地泥炉两种,所谓“进入机器制作阶段”,主要是指前者。李鸿章在描述洋机器运转情况时说:

  “敝处顷购有西人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旋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之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上述机器每套数万金。由于机器并不齐全,不能制造轮船长炸炮,仅能锉铸炮弹。这座汽炉由马格里和委员刘佐禹综理其事。雇用洋匠4—5名,每月工资多者300元,少者100多元;中国匠人50—60名,每月工资多者30元,少者7—8元不等。所出大小炸弹,每月约有4000余个。

  至于内地泥炉,以及锉磨螺旋器皿,每套不过数百金。此局由丁日昌、韩殿甲分别负责。每炉约需工匠50—60名。一局每日可开数炉,每炉可得炮子50—60个,工紧时日可得炮子300余个。工匠需300余人。匠目每月工资20元至30元,散匠5—6元至10余元。所出大小炸弹每月约有6000—7000个,大小炸炮可得6—7尊。铜帽及铜自来火引门,均可仿制。所制产品价比购买便宜甚多,质虽不及洋货之精,但略可使用。

  苏州炮局对于“尤为得力”的长炸炮还不能制造,只能制造短炸炮。受18磅弹之铁短炸炮,连架制就40金,受48磅弹之铁短炸炮,连架制就不过80金。炸弹大者须费2—3元,小者须费1元零。比之购买外洋12磅炸弹需费20两银子是便宜多了。李鸿章通过苏州炮局的制造实践,认识到发展机器枪炮局非进一步提高其机械化程度不可。例如长炸炮的制造,“非用外国全副机器,延请外国巧匠,不能入手。”这种强烈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才的要求是很可贵的。基于这种认识,他慷慨陈词地说: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责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这是李鸿章在1864年5月间讲的话,距办成苏州炮局不到半年。李氏很快认识到“觅制器之器”的必要性,尤其是为了“觅制器之人”,他建议专设一科取士,并且,“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这在以八股科第取士的当时,在顽固守旧者看来,简直是异端邪说!但这是时势之必然。其思想开明和高人一筹于此可见。

  李鸿章在办苏州洋炮局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是他积极举办江南制造局的思想基础,因此,说上海洋炮局、尤其是苏州洋炮局是过渡到江南制造局的物质前提,是完全恰当的。

  三、“制器之器”的江南制造局创办

  三、“制器之器”的江南制造局创办

  上海、苏州两洋炮局是安庆内军械所过渡到江南制造局关键阶段,百江南制造局的创办,则是李鸿章“觅制器之器”思想的实践和运用。

  江南制造局由下面三部分机器设备所组成:一是容闳在美国购买的“制造机器之机器”;二是丁日昌在上海虹口地方购买的旗记铁广;三是苏州洋炮局丁日昌、韩殿甲所管辖的两局(两个车间)。现分别简述之。

  首先谈容闳赴美购买机器的简单过程。

  容闳(1828—1912年),原名光照,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出生于贫苦家庭。7岁入英国传教士古特拉富夫人所办的小学读书,13岁入玛礼逊学校。该校第一任校长勃朗于1846年回美,容闳与另两位同学随同赴美。到美后,先入麻萨诸塞州的盂松学校,2年后考入著名的耶鲁大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1876年耶鲁大学又授予他博士学位)。学习期间,容氏即立下“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的决心。1855年容闳怀着强盛祖国的满腔热情,毅然从美回国。回国后,多次更换职业:担任过美国驻华使节的文书;香港高等审判厅翻译;上海海关职员;在英商公司和宝顺洋行任职;还自由经商3年。这过程中,正是太平天国革命蓬勃发展和英法联军入侵时期。容闳愤清朝腐败无能,而去天京向洪仁玕作过模仿资本主义进行改革的建议,无成。转而把希望寄托于正在安庆招募人才兴办工业的曾国藩。1863年容闳在安庆面向曾氏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