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洋务运动史_夏东元【完结】(56)

  从以上那些规定看,奕显然是要培养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干部队伍,以改变官吏的结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充当各级官吏,才能使洋务路线和各项相应的政策便于推行,才有利于洋务事业的发展。这应该说是一个进步的措施。而这,必然遭到顽固官僚们的反对和攻击。

  以山东监察御史张盛藻打头阵,大学士倭仁为首的一批高层官僚也赤膊上阵。他们集中攻击招收正途有功名者入馆学习科技知识一项。张盛藻说:“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若令正途科甲人员习为机巧之事,又藉升途、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他认为天文算学馆“止宜责成钦天监衙门考取少年颖悟之天文生、算学生送馆学习”。张盛藻这种顽因守旧观点,在一片办洋务的热潮中,很自然地遭到清廷“着无庸议”的否定上谕。倭仁不甘心失败,他除申述张盛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那些陈词滥调之外,着重渲染“师事夷人”的危害。他说:用“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它将于“数年以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而且“夷人吾仇也”,“师事夷人”即为“事仇”,其罪大矣!如果实在需要天文数学人才,中国如此之大,人口如许之多,“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奕等总署大臣针锋相对,指着倭仁的名字驳斥道:臣等之所以招收正途出身的学士大夫入天文算学馆学习,其故有二:一是正途出身人员均为“读书明理之士,存心正大”,学习西学不至于“不加拣择”,被“洋人引诱误入歧途”;二是学士大夫对今日局势均痛心疾首,均有如倭仁所说的“夷为吾仇”的心情,他们“自必亦有卧薪尝胆之志”。“然试问所为卧薪尝胆者,姑为其名乎?抑将求其实乎?如谓当求其实,试问当求之愚贱之人乎?抑当求之士大夫乎?”这种反驳是很有说服力的。倭仁的正途出身人员不能“师事夷人”的论点,正成了奕招收正途人员入馆学西学的依据。奕的驳斥并不停止在这个水平上,他在以倭仁攻击之道还治倭仁之后,转为进攻说,我们认为当今之局势,只有没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创办和发展轮船航运、机器制造等工商业,才能自强。如果倭仁“以此举为窒碍,自必别有良图;如果实有妙策,可以制外国而不为外国所制,臣等自当追随该大学士之后,竭其梼昧,悉心商办。……如别无良策,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臣等实未敢信。”至于倭仁所说中国亦有此种人才,那很好,“内外臣工先后二十余年所求而弗获者,倭仁耳目中竟有其人,不胜欣幸。”“清旨饬下倭仁酌保数员,即请择地另设一馆,由倭仁督饬以观厥成。”可是,当清廷真的下旨饬倭仁照此办理时,倭仁只好认输,说:“奴才并无精于天文、算学之人,不敢妄保”,前议不过“以理度之”而已。同文馆既不能中止,“则奴才前奏,已无足论。”此后虽有通政使于凌辰、左都御史灵桂、候补知州杨廷熙等人顽固无知的胡言乱语,但都未起什么作用。杨廷熙且遭到廷旨申斥。

  招正途人员入天文、算学馆学习之争,经过两个回合,以奕等人告捷,倭仁认输而告一段落。但这不等于就能付之于行动了。在奕等人与倭仁的论争过程中,社会上街头巷议极多。有的人写联语云:“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也有的人粘纸条于同文馆门前,以俚语笑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未同而言,斯文将丧”;“孔门弟子,鬼谷先生。”一时间竟掀起了反对添设天文、算学馆的浪潮。诚如奕所说:“京师各省士大夫聚党私议,约法阻拦,甚且以无稽谣言煽惑人心”,使添设的天文、算学馆“无复有投考者”。奕无可奈何地慨叹说:“是臣等未有失人心之道,人心之失,倡浮言者失之也!”奕对于“失人心之道”的原因,还是找对了的。

  应该看到,这场斗争,是革新与守旧之争,是学习、掌握西方科学技术与坚守落后生产力之争。奕与倭仁虽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都主张“中学为体”,但从社会发展看,他们之间还是有是非之别的。以倭仁为代表的一派人观点是要使中国永远落后下去,以奕为代表的一派人的作法,是要使中国变落后为先进。我们不能因为奕一派人站在维护清王朝反动专制统治的立场,而一概否认其变革的主张。历史上的人物,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而采取必要的变革手段,从而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者不乏其例。

  由于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对天文算学馆开办的倡议进行阻挠,正途人员投考者寥寥无几。奕等经过磋商,不得不放宽投考者的条件,以扩大生源。其原则是“投考之人,正途与监生杂项人员相间”。奕说:“此举既不能如初念之所期,不敢过于拘执,因页一律收考。”但第一次招生,投考报名者98人,实到72人,于同治六年五月二十日考试,酌取30名(一说31名)。由于考生质量低劣,次年再行复试,“其中尚堪造就者不过数人”,留馆学习者10人而已,最后学成者不过5人。于是不得不令该生等与“旧在同文馆年八旗俊秀同在一馆,俾资探讨。”实际上,所谓天文、算学馆是不存在了。于此可见洋务改革阻力重重,每前进一步,那怕是极小一步,都是很艰难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