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洋务运动史_夏东元【完结】(57)

  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守旧理学家虽然认输了,但以奕为代表的革新教育的主张也没有成功。其原因之一是与西太后不坚决支持奕的改革有关。西太后虽然对倭仁也有不满意之处,认为倭仁“见识拘迂”,借斥责天文、算学馆之反对者杨廷熙之机,指谪倭仁“失大臣之体”,“即未与闻,而党援门户之风,从此而开,于世道人心大有关系。”等等。但她的统治地位更与坚守正统忠义的倭仁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改革的进程与程度范围,还得惟握有实权的最高统治者西太后的马首是瞻!

  四、各主要同文馆发展简况

  四、各主要同文馆发展简况

  上海广方言馆于1863年设立时,本在旧学宫西边,到1869年(王韬记为1870年)移附于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广东方言馆到1880年设实学馆后,实际没有什么发展。从成效说,上海同文馆较为好些。例如,1868年输送到总署去的严良勋、席淦、汪凤藻、汪远焜、王文秀等5名学生,经过考试,“令以算法商除、归除及勾股弦和较诸法,逐条讲论,嗣以汉文照会饬繙洋文,并令以洋文照会译成汉文。该生等于算法颇能通晓,即繙译汉洋文字亦皆明顺,均无舛错。”但京师同文馆却不然,由于学生来源品杂不一和教学不够认真等原因,成绩不佳,以致于到中法战争前夕,“开馆多年,而通晓洋文、汉文者寥寥无几,殊属有名无实。”而肄业于天文算学馆者,“十余年来索隐探微,穷格奥窔”,于所学仅“渐能通晓”而已。于是,从1885年起各馆从事整顿,又由于形势需要而扩大其专业范围。兹述其简况如下:

  (1)推广招生。鉴于原规定:“由满汉八旗咨取十三、四岁以下幼丁”,年幼学浅,“于汉文义理本未贯串,若令其以洋文翻译汉文,功夫分用,速效难期;若再令讲求天文算学,更恐博而不专,迄无成就。”乃改为凡满汉年在15岁以上25岁以下,文理业已通顺者,均准投考,“试以策论,择其文理可观者录取,……庶可事半功 倍,有裨实用。”另外规定:“满汉之举贡生监,如有平日讲求天文、算学、西国语言文字,不拘年岁,准其取具印结图片,一律收考”。奕等总署首领认为“取进之途一经推广,必有奇技异能之士出乎其中”,这些人智力不在西人之下,“倘能专精务实,洞悉根原,遇事不必外求,其利益实非浅鲜。”用上述办法出示招考后,报名踊跃,应试者竞达394名,远超1867年那次招生实到72人的5倍以上。这一方面固由于招生办法有所改变,但主要原因是经过近20年洋务活动,人们对西学认识有了颇大提高的缘故。光绪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七、八等日分期考试,“取其文理通顺及粗通天文、算学、化学、洋文者”,经过初选和复试,录取汉文80名,“幼童虽未全篇而文理明顺者”10名,天文2名,算学12名,化学3名,翻译洋文1名,共108名。

  (2)完善规章扩大规模。经过多年实践,清廷制定了《同文馆章程》18条,《续增同文馆条规》8条。规定了正副提调、教习的职责,教职学员的管理体制和工薪待遇。章程体现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倘有学生不往学汉文者,即由帮提调将该学生惩办”。甚至洋人礼拜天,学生也必须到馆学汉学,《堂谕》指出,“每逢外国礼拜之日,该学生等即不照常到馆学习汉文,殊非认真用功之道。”同样对于学洋文的要求也是严格的。“续增条规”中规定,“馆中功课以洋文洋语为要,洋文洋语已通,方许兼习别艺”;指明“近来有一人兼习数艺者,难免务广而荒,且有不学洋文洋语,仅习别艺,殊失当日立馆之本意。”于是明确规定在洋文洋语通晓后始可兼习别艺,而且“只准兼习一艺。”其规定的课程如表(见下页)。

  在章程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同文馆的组织机构也进行了扩充。首先添设纂修官。这是因为“不特西学条理亟待研求,抑且记载纷繁,尤资编撰。”乃酌照方略馆之例,于1886年6月,添设纂修官两员,以席淦、汪凤藻充之,后以汪氏被调出洋,改补贵荣担任。该两员主要从事对译就之书进行删校润色的工作。不久,复设立翻译处。之所以设翻译处,是因为总署“办理交涉事甚繁,翻译尤为紧要,”乃添设英、法、俄、德文翻译官正副各一员。这些译员的条件,“必须于外洋情形阅历较深者,……曾经出洋充当参赞翻译差满回京者,拣选派充。”该馆于1888年7月成立。以张德彝、沈铎充补英文翻译官,恩光充补德文翻译官;随后又以塔克什讷为俄文翻译官,联涌为法文翻译官。

  同年,同文馆建立了一座天文台,这是为了学天文的学生实习之用。所设观星台,“上设仪器,顶盖四面旋转,高约五丈。凡有关天象者,教习即率馆生登之,以器窥测。”这符合教学与实践统一

  京师同文馆学制和课程设置*

  *资料来源:《洋务运动》(二),第84—85页,《课程表》。

  注:

  这样,奕在20年前在同文馆内设立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专业的设想,到1888年不仅已实现且已超出其上了。此时同文馆学生的招收范围广泛了,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均有所提高。诚如《中国在进步中》的作者高斯特所说:同文馆开始是失败的,但后来“略略地有些推进”。总署于1888年一则奏折中说:“比年该繙译等,学有成效者,颇不乏人,或调往边界,或奏带出洋,均能奉差无误,俾疆吏使臣各收指臂之益。”同文馆培养的外语和科学技术人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有10人获得进士、举人等功名。列表*于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