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_岳南【完结】(38)

  概括提炼,用此五种阵法完全可以囊括。在这场君臣问对中,李靖郑重其事

  地指出,“凡军不习此五者,安可以临敌手?”李靖对古代军事诸家阵法的

  概括,无疑又为后来的军阵研究者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这个谜经过了1300

  多年后才终于得以解开。

  1972 年4 月,考古人员在发掘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西汉武帝时期的墓葬

  时,意外地发现了记载《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4900 余枚竹简。兵法

  的问世,引起了世界考古界与军事界强烈轰动,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理论

  佐证,悬而不解,争论不休的问题由此得到了确切而一致的答案。

  银雀山竹简《孙子兵法?十阵》曰:“凡阵有十,是为方阵、圆阵、疏

  阵、数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火阵、水阵。”

  《孙子兵法》虽列有十阵,在今天看来其中一些不能算作阵,如火阵只

  是用火攻击的方法,水阵则是在水上战斗或利用水攻击敌人的方法,这些不

  能成为独立的阵形。因此,《孙膑兵法》在继承《孙子兵法》思想的基础上

  加以提炼,摒斥了孙子的“火阵”和“水阵”而成为“八阵法”。

  “八阵法”被孙膑首先提出后,历代军事家又接此加以推演,形成了庞

  杂而令人眼花缭乱的多种“阵法”。可惜这些阵法仍未能超越孙膑“八法”

  的范围。但就孙膑的“八法”而言,仍可提炼和简缩。如“玄襄之阵”只是

  多置旌旗而诱敌的疑策,并非战斗队形的排列组合,严格他说是不可称阵的。

  “疏阵”和“数阵”两种阵法大同小异,只是前者疏数,在战场上展开队伍,

  扩大阵地,后者在战争中收拢队伍,不为敌人所分割。两种阵法实则均属直

  阵的范畴。“雁行之阵”和“钩形之阵”,前者意在将队形呈大雁飞行状展

  开,以便更大地发挥矢弩之威,而后者的阵法是左右弯曲如钩,以便见机行

  事,采取迂回包抄。这两种阵法亦可用曲形阵加以概括。“锥形之阵”的阵

  法相当明确,旨在以精锐之师突破敌阵的防线插入敌人的纵深。由此,孙子

  的“十阵”和孙膑的“八阵”之法,实际的基本阵形仍是“方、圆、曲、直、

  锐”五种。可见唐代的军事家李靖对古代兵书战策的提炼和概括是颇有道理

  的。

  理论的总结自然要经过验证,然而中国古代军队刀光剑影、血流漂杵的

  战场,俱被岁月的烟尘所埋没。许多著名战役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阵容,

  也不能“定格”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后来的人们就只有根据在烟尘中残留

  的蛛丝蚂迹来推断远古战争的辉煌场景,并按照各自心中意想的图形,对古

  代军阵的真实面目进行不休的争执。

  秦始皇陵兵马诵的出土,使人们透过欣赏这一奇迹的表层,同时也窥到

  了它隐匿于表层之内的深刻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思想的脉络。这无疑是古代一

  幅完整的陈兵图的真实再现。

  三个兵马涌坑作为不同形式排列绝非是随心所欲的安排,它完全真实而

  形象地向后人展示了秦代精华的军事布局。一号坑作为异常规整的长方形出

  现也绝非偶然,这是一个方阵格局的典型代表。

  阵中的车马和武士俑背西面东,给人们显示了整个俑群已具备了锋、翼、

  卫、本几个在方阵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坑中的最前端横排三列共计204

  件武士俑,他们中除三个头戴长冠的“将军俑”外,其余均是身着战袍,腿

  扎行滕,足登浅履,免胄束发,手执弓箭。军卒的装备显然是古代兵书所云

  的“善发强弩、远而必中”的摧锋之士。这同二号坑前端左翼安置的弩兵俑

  群一样,反映了这是一支攻击型的部队,其战法必定是在战斗开始的瞬间万

  箭齐发,迫使敌军突然乱阵。后续的38 路大军乘机源源冲击,形成白刃格斗,

  斩将擒敌的阵局。在大军中间的特定位置上,战车上站有手握青铜宝剑的将

  军予以指挥,从而形成一个方阵的主体布局。

  在俑群南北两旁的武士俑,身披重铠,手执劲弩,面向军阵两侧呈出射

  状,这无疑是整个方阵中的“两翼”。在俑群的后部。有三排锐士作横队排

  列,背队大军,这便是方阵的“卫”。两翼和卫的作用在于防止敌人拦路截

  击或包抄后路,以保障自己军队的战斗行动不受敌人的夹击,从而达到保存

  自己,消灭敌人的战略目的。站在军事战略的高度上认识,一号坑兵马俑所

  组成的庞大方阵,提供给后人的便绝不是一张固定而呆板的图画,从这个战

  阵的组成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军事战略沿革的脉络。一号坑方阵的组成之

  本,在于以众多的步兵簇拥战车从而组成强大的决斗力。步兵手执矛、戟、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