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考古中国: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_岳南/杨仕【完结】(14)

  青白顽石是吉是凶?(2)

  (多0R玩PT读FO书TD站 http://txt.duowan.com)

  此前,少卿李植、江东之、羊可立三人,曾在参奏张居正和冯保的活动中受到万历皇帝的宠幸,并得到首辅张四维的青睐。正当他们青云直上之时,却遇到了以前的劲敌申时行。他们每个人心中都十分清楚,不扳倒申时行,不但前程无望,后果也不堪设想。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们才冒险进谏,想不到制敌未成反遭敌击。对于这次的失败,他们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既然阵势已公然摆开,就必须拼个鱼死网破。  机会终于来了。  八月二十七日,在宝城西北角的地下发现了大石块。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如果说上次的疏奏过于直白,那么现在证据在握,真乃天赐良机。于是,李植等三人将此事上奏万历,并提议宝城地址前移,以躲过石块。  万历阅奏,大为震惊,急令徐文璧、申时行前去察看。八月二十九日,两人看毕回京,向万历陈奏:“宝城西北地下确有石头,陵址是否前移请皇上酌定。”  万历心急如火,这次他再也不以行秋祭礼为借口去天寿山了,而是直截了当地传旨说:“朕闰九月初六日再阅寿宫。”  闰九月初八日,万历皇帝匆匆拜谒完长、永、昭三陵以后,就去大峪山阅视自己的寿宫。  此时定陵动工已整整一年,除重要的物料堆存在昭陵神马房和西井两庑之外,其他物料在寿宫现场堆积如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万历在闪念间谕令更改陵址,一来会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二来对当时在选址大峪山时起重要作用的徐文璧和申时行大为不利。徐文璧、申时行不愧是政坛老手,在这紧急关头,立即串通礼、工二部尚书,一齐向万历陈请不必再更改陵址。但万历对此却不予理睬,形势进一步恶化。  第二天,万历皇帝在黄山岭、宝山、平岗地、大峪山之间亲自往返阅视两次,仍下不了决心,这时,申时行拿出看家本领,再次向皇帝陈请不必再改陵址,并针对三人上疏中的“青白顽石”的词句辩驳道:“李植等说青白顽石,大不是。大凡石也,麻顽或带黄黑者,方谓之顽。若色青白滋润,便有生气,不得谓之顽石。”万历琢磨再三,终于同意陵址不必前移。  李植等人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决定孤注一掷,冒死再向皇帝陈请,说:“宫后凿石数十丈如屏风,其下便如石地。今欲用之,则宝座安砌石上,实不吉利。”  而御史柯挺等人见大势已定,急忙见风使舵,由先前上疏宝山不吉,立即改为:“大峪之山万马奔腾,四势完美,殆天秘真龙以待陛下。”  朝中派系间纷繁的角逐以及大臣们反复无常、前后不一的态度,搞得万历心烦意乱十分恼火,即召申时行至行殿问道:  “兹事朕自主张,而纷纷者何?”  申时行趁机以解释为名,在反对派的背后猛刺了一刀:“以陵址选于己,沽名钓誉,以示于后。”  万历一气之下,谕令李植调外地任职,将柯挺夺俸三个月,张邦垣因对地下有石块大惊小怪,夺俸四个月。  为避免群臣再度纷争,万历传谕:  “今廷臣争言堪舆。彼秦始皇葬骊山,亦求吉地,未几遭祸。由此观之,选择何益?朕志定矣,当不为群言所惑。”  从万历十年二月四日,祠祭署员外郎陈述岭等人开始踏勘,到万历十二年闰九月初九,万历谕令陵址“无辄改”为止,历经两年半的时间才把陵址最后确定下来。

  无字碑之谜(1)

  (多0R玩PT读FO书TE站 http://txt.duowan.com)

  400年后的今天,人们走进这座陵园,所得到的第一感觉依然是它的辉煌与壮丽。面对一块块雕刻精美的巨石和华丽壮观的地下宫殿,感叹之余,不免对当初的建造者有如此精湛的技艺而感到惊诧。因为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与艺术之精髓。这是中华建筑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兴建定陵的建筑物料,主要是城砖、巨石、楠木和琉璃制品。由于陵墓规模宏大,工艺要求十分精细,所以对建筑物料的选验就显得格外严格。  定陵用料最多的当属城砖,其产地主要是山东的临清。临清地处黄河下游,又是京杭大运河的所经之地,土质优良,交通便利,是制砖和运输最为理想的地方。自黄土高原流失下来的黏土,经过千里浪淘淤积到临清以后,已经变得质纯无沙,细腻无比。制砖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将泥土挖出,经过冬季冷冻,春天化开晾晒,然后再经过滤、长期浆泡、摔打、制坯等多道工序,最后才烧制成砖。这种砖长0.49米,宽0.24米,厚0.12米,重24公斤,抗压系数大,质量极好。为便于检验,每块砖上都有窑户、作头匠人、年月等标记。查验不合格者,一看标记便知出自何窑何人之手。因为此砖色灰稍白,故称“白城砖”。当时虽然没有大的工程项目,但早在万历二年(1574年),已开始谕令临清各窑,每年为皇家烧造白城砖120万块。除临清外,河北省武清县也曾烧制白城砖。自定陵动工后,两地的烧造数量又有大幅度增加。  除白城砖以外,还有供殿堂铺地用的铺地方砖。它只产在江南苏州。其烧造工艺,比之白城砖更为复杂。泥土必须久经浆泡、筛罗,犹如河中淘金,故有“金砖”之称。其质地之细腻,砖面之光滑,为世之少有。可惜因工艺失传,今天再也无法烧制了。  砖料的运输,多采用囚犯专职从事。这种运输,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永乐七年(1409年)。当时永乐帝多次出征漠北,俘虏了大量的瓦剌军人,他们被带到关内之后,大多做搬运之类的苦力。城砖的运输便是一项重要内容。除此之外,来往于大运河中的粮船、商船也义务为工地带运。在当时的京杭大运河内,无论是专职为皇家运粮的漕船,还是商贾私船,只要通过苏州和临清,都要为皇家带运一定数量的砖料。到达京东通州以后,再由车户走旱路运往天寿山。万历十年十二月,工部郎中何起鸣,陈请在夏季水涨季节,将砖料直接运往小汤山以南或沙河朝宗桥以东。如此一来,船队运输就将京杭大运河的北端一直伸延到了沙河巩华城下。  定陵的兴建,给京杭大运河上的船工和往来商贾带来沉重的负担,从而引起这些人的怨恨与不满,纷纷要求停止无偿运输城砖。1587年,也就是定陵动工三年之后,工部上奏万历皇帝,请求船只减免载砖事宜。万历没有同意,只是作了一些补充规定:  “至于带砖一节,寿宫用砖方急,理应照旧,待落成之日,每船量减四十块,以二百块著为定例。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各有白银,其免税带砖及减派船价。”  事实上,定陵完工后,这种载砖方式仍没有取消,并一直为后来的大清帝国所沿用。  定陵之所以能构成如此辉煌的整体,与它所采用的巨石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些天然巨石的存在,才使定陵陵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磅礴非凡的艺术造型。它在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不禁使人回归自然的画廊之中,既漂浮于尘世之外,又仿佛进入生命本体的境地。  定陵所用巨石,大部分来自房山县大石窝,主要有青白石、白石、汉白玉等数种。在几十万块大石中,最重的可达上百吨,如此大的巨石,给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巨石来自大石窝,只能采取旱路运输。永陵修建时,巨石全由旱冰船进行人工曳运。其方法是每隔一里之遥凿一深井,冬天到来时,将水打出,泼在路面冻成冰被,巨石沿冰路滑行,到达天寿山。当时从大石窝往京师运送长三丈、宽一丈、厚五尺的一块巨石,就需要民夫两万人,用时28天,耗银11万两。如果运往天寿山,其人力、时间、耗资还需再加一倍。嘉靖十六年(1537年),工部尚书毛伯温,针对旱冰船曳运耗财、费时、费力,又受季节和气温限制的弱点,特地令工匠试制出8轮马车。此车不仅可以用骡马代替人力,节省财力和时间,而且相当安全可靠。到万历年间,工部郎中贺盛瑞又在8轮大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出16轮大车,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尽管如此,其开采运输之艰难,仍为世之罕见。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