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阿拉伯通史_希提【完结】(45)

  “宰卡”(zakāh,意思是法定的施舍)①原来规定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慈善行为(2∶215,219,261—269,271—274),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包括货币、牲畜、谷物、果品和商品的财产税。在《古兰经》里,“宰卡”和“赛拉”(礼拜)是相提并论的(9∶5;2∶43,83,110等节)。年轻的伊斯兰国家,通过

  ---------------

  ①参看《旧约:诗篇》55∶17。

  ②Sahīh,vol.i,pp.85以下;参阅《旧约:创世记》18∶23—33。

  ③非规定的、私下的几个人的祈祷叫做“杜阿”(du‘ā’),不可与正式的礼拜混为一谈。

  ④法谛海章(开端章)是《古兰经》首章。——译者

  ⑤主祷文据说是指耶稣基督所传授的祈祷文(《新约:马太福音》6∶9,13)。——译者

  ①旧译天课。——译者

  ---------------

  正规的官吏,征收“宰卡”,由中央财政部管理,用来维持贫民的生活,修建清真寺,支付政府的开支(9∶60)。“宰卡”这个词,也是发源于阿拉马语,比“赛德格”的含义更确定些,“赛德格”是随意的,是指一般的施舍。“宰卡”是一种纯粹的宗派的制度,包含着征收来的施舍,而这种施舍,只在穆斯林中间分配。“宰卡”的基本原则,与什一税(‘ushr,欧什尔)相符合,据普林尼的考证②,南方的阿拉比亚商人,在出卖自己的香料之前,必须把十分之一的香料献给他们的神灵。各种财产的税率,是不相同的,必须依照“费格海”(fiqh,教律)的规定,但通常的标准,是2.5%。甚至士兵的津贴,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纯粹的伊斯兰教国家的瓦解,“宰卡”的缴纳又听凭穆斯林的天良了。“宰卡”是伊斯兰教的第三个纲领。在麦地那时期的启示里虽然屡次规定了赎罪的斋戒(58∶4;19∶26;4∶92;2∶183—7),但是规定赖麦丹月为斋月,却只提过一次(2∶185)。赖麦丹月在伊斯兰教以前可能是一个圣洁的月分,伊斯兰教定此月为斋月,是因为在这个月里开始降示《古兰经》(2∶185),伯德尔战役又是在这个月里获得大胜的。斋戒是自黎明到日落,整天戒除饮食和性交(2∶187)。在现代的穆斯林国家,政府或平民对不斋戒的信徒使用暴力的例子,不是没有的。我们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在伊斯兰教以前,信奉邪教的阿拉比亚有斋戒的任何习俗,但是在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中,这种制度当然是早已建立起来了(《马太福音》4∶2,《申命记》9∶9)。伊本·希沙木说,在蒙昧时代,古莱氏人每年到希拉山上去住一个月,实行忏悔(tahannuth)①。穆罕默德到了麦地那以后,在规定赖麦丹月为斋月之前,他显然是以穆哈兰月②初十日(‘ashūrā’)为斋戒日;这是他跟犹太人学来的③。在麦加时期的启示里,斋戒(sawm)这个词只出现过一次,而且显然是当沉默解释的。朝觐(hajj,哈只,3∶97;2∶189,196—203;5∶1—2,96)是伊斯兰教的第五个纲领,也是最后一个纲领。每个穆斯林,不分性别,只要身体健康,旅途安全,能自备旅费,而且家属的生活有着落,平生必须到麦加去,在指定的时间内,集体访问圣地一次。这叫做大朝(哈只)。至于小朝(‘Umrah,欧木赖),随时都可以举行,个人也可以举行。朝觐者(hājj,哈只①)以受戒者(muhrim,不穿缝成的衣服)的身份进入圣地,绕克而白环行七周(tawāf),然后在附近的赛法和麦尔瓦两个丘陵之间奔走七趟(sa‘y)②。朝觐的主要功课是进驻阿赖法③,那是在回历十二月初九日举行的。初九日,白天在阿赖法停留(wuqūf),晚上在木兹德里法停留,初十日早晨在米那停留。这几处都是在麦加东郊的圣地。初九日到初十日在前往米那山谷的途中,在哲木赖特·阿格伯投掷小石子。初十日在米那宰牲,宰

  ---------------

  ②Pliny,Bk.XII,ch.32。

  ①Sirah,pp.151—152。

  ②回历正月。——译者

  ③Bukhāri,vol.ii,p.208;《利未记》16∶29。

  ①哈只是朝觐天房者的名称,通常拼写成hadji或hajji,“哈只”是明朝的译名。——译者

  ②根据传说,哈介尔(Hagar,夏甲)为了替口渴的儿子易司马仪寻找泉水,曾在这个地方来回奔走,现在穆斯林们举行这个奔走的仪式,就是为了纪念这件事的。

  ③阿赖法(‘Arafah)是河谷的名称,阿赖法特(‘Arafāt)是山的名称(见Rif‘at,Mir‘āt,vol.i,p.44),但是这两个名称是可以互换的。

  ---------------

  一只骆驼或牛或羊(22∶34—37),这就是全世界穆斯林共同庆祝的宰牲节(■,dal-Adhā,俗名‘Idal-Qurbān,古尔班节)。至此,全部仪式正式结束了。剃头或剪发后,脱下戒衣,穿上俗衣。在受戒的期间,朝觐者不得修饰、争吵、行房、宰牲、狩猎、拔草、折树。

  朝觐圣地,是闪族古老的制度④。在《旧约》里可以找到这种制度的反响(《出埃及记》23∶14,17;34∶22—23;《撒母耳记》上1∶3)。这种制度,可能起源于太阳崇拜,这种仪式恰在秋分时节举行,是向暴虐的太阳告别,欢迎使土地肥沃的雷神古宰哈(Quzah)。在伊斯兰教以前的时期,在北部阿拉比亚举行一年一度的集市,集市后接着在十二月朝觐克而白和阿赖法。回历7年,穆罕默德采取了古代朝觐的仪式,而加以伊斯兰化,使仪式集中在克而白和阿赖法。在这些仪式中,伊斯兰教接受伊斯兰教以前时期阿拉比亚的遗产最多。据列弗阿特的传说①,当日有一个游牧人做完绕克而白而环行的仪式后,用阿拉伯方言重复了这几句话:“天房的主啊!我声明我已来了。你不要说我没有来。请你饶恕我,饶恕我的父亲,如果你愿意的话。否则,请你饶恕我,即使你不愿意,因为我已经完成了我的朝觐,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样。”②经常不断地有哈只旅行团,从塞内加尔、利比里亚、尼日利亚,穿过非洲,不断向东移动,团员的人数,沿途逐渐增加。有步行的,也有骑骆驼的。大多数是男人,但是也有少数妇女和儿童。他们沿途做买卖,乞讨,一直旅行到高贵的麦加和光辉的麦地那。有些人倒毙在路旁,成为殉教者;生存者终于到达红海西岸的一个港口,小船把他们渡到彼岸。但是,比较大的四个驼队,是从也门、伊拉克、叙利亚和埃及出发的。这些国家,惯于每年各派一个麦哈米勒(mahmil,意思是轿子)由本国的驼队护送到麦加去,作为本国威望的象征。麦哈米勒是装饰得很华丽的一个驼轿,由一只骆驼驮着,骆驼由人牵着在驼队前面走,没有人骑在上面。这种麦哈米勒,自十三世纪以来就由穆斯林各国的君主每年派人送到麦加去,因为他们都切望显示自己国家的独立,都愿意证明自己真是圣地的保护者。根据流行的传说,埃及艾优卜王朝某王的王后舍哲尔·杜尔,在十三世纪中叶首先想出“麦哈米勒”的办法。但是,根据几种早期的著作①,创始这种成规的是伍麦叶王朝驻伊拉克的总督,赫赫有名的哈查只(714年卒)。不管这种传说哪一个是正确的,十分明显,只是因为埃及奴隶王朝的拜伯尔斯(1260—1277年)曾十分隆重地庆祝派遣麦哈米勒的典礼,所以这种习俗才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②。在新近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