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去古人的庭院散步_冯尔康【完结】(41)

  东晋孝武帝时,中书侍郎范宁说当时『四境晏如,烽燧不举』,但是人民『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娶妻』。究其原因,还是赋役太重:『古者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休停。』这就不能不出现不敢结婚,不敢养子的情况(《晋书·范宁传》)。

  北宋仁宗时,福建建州风俗『生子多不举』,王鼎去当知州,禁止溺婴(《宋史·王鼎传》)。南北宋之际,福建崇安人胡安国的弟媳儿子多,打算淹死新生的胡寅,幸亏安国的妻子把胡寅抱养了,才使他存活下来(《宋史》卷四三五)。

  南宋初年,衢、严、信、饶等州的百姓,『生子多不举』,礼部侍郎、枢密都承旨赵子尽因而提出禁止溺婴的建议(《宋史·赵子尽传》)。接近这些地区的徽州也有溺婴现象,据《淳熙新安志》卷一《风俗》记载:『愚民嗜储积,至不欲多男,恐子益多,而赀分始少。』这是怕分家时,儿子多分不到什么财物,因而不愿意多要男孩。

  以上发生在南宋以前的淹毙男婴由两个因素造成:

  一是政府征徭过重,百姓贫穷,负担不起,只好以减少人口来对付,这是主因。次因是考虑分家时的家产,不愿因人多而陷入贫困境地。

  淹死女婴的记载要比溺男的多得多,元代以降尤其如此。

  战国时期溺女婴就有一定的普遍性,《韩非子·六反》: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说明溺女已是人们的带有一种普遍性的心理。到南北朝时,『世人多不举女』,表明溺女婴者多,颜之推在说到这种事情的时候,特地举出他亲戚的例子:那人广有婢妾,每当她们将分娩时,派奴隶守在产房门外,若是生的女孩,就拿出去害死,产妇心疼,号哭不让,其悲惨之声令人不忍听闻,但并不能改变那个人溺女的习性和举动(《颜氏家训》)。颜之推这个亲戚极残忍,是溺女的一个典型。

  元末人郑文和在《郑氏规范》中说:『世人生女,往往多至淹没。』反映的是元代人的溺女习俗。

  明初浙江严州府遂安人『生女多不举』,知县袁政禁止,以后百姓生女儿,多取名叫『袁留』,表示对袁县令的纪念(民国《吴县志》卷六十六引《姑苏志》)。金华府人『产女多不举』,县令吕祚禁止,据说活下的女婴甚多(光绪《常昭合志稿·人物》)。嘉靖间兰溪令李昭祥令民间生三个女儿的豁免徭役,因此几年内没有抛弃女婴的(光绪《华亭县志·人物》)。同时间江西贵溪县民人也使溺女成为风俗(民国《吴县志·传》)。浙江新昌人弃女,县令采取刑法处断的手段严行禁止,他在任九年,有成千的女婴存活下来,他离任时,女孩的父亲为他送行,向孩子们说他才是你的真正父亲,表示感激(乾隆《绍兴府志·人物》)。万历时,刑部侍郎吕坤指责恶劣的风俗,把江南溺女作为其中的一个现象(《实政录·恶风十戒》)。江西万年县人『弃女者载道』,广东番禺人、知县麦秀歧回家乡请来十几个乳母,抚养被遗弃的女婴。

  天旱,上司指示他举行祈雨仪式,他不听,说干旱是百姓不仁弃女引起的,只有杜绝了溺婴风俗,才能求雨(屈大均《广东新语·事雨》)。崇祯时福建浦城县民也是溺女成俗(道光《武阳合志·义行》)。终明之世,溺女在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着。

  清初左都御史魏裔介上疏,说福建、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甚多溺女之风』,顺治皇帝因而下令:『溺女恶俗,殊可痛恨,着严行禁革。』(《清世祖实录》)这几个省的溺女习气确实严重,此外浙江之风行不亚于福建省,只是魏裔介没有说到罢了。

  古人为什么溺女婴呢?我们从清朝人的心理就可以了解到了。乾隆间编撰的《泾县志》讲该地溺女是三大弊俗之一,造成的原因是:『嗣艰者冀目前之速孕,资乏者懮异日之赠奁。』(《风俗》)这里提出的是两条理由,一是没有男儿的希望现在奶孩子的妇女尽早受孕,以得到男孩,而乳母一般不易怀孕,所以淹毙女婴以断奶。二是怕女儿长大,赔不起嫁妆,干脆就不要女孩。在溺女地区赔嫁之风盛行,如安徽宁国人『皆以无厚奁为耻,往往有因嫁女而破产者』(同治《宁国县志·风俗》)。『嫁女破家』,成了许多地方的民谚,可见厚嫁的事实,而且厚奁有传统性,不好改变。如明朝浙江温州项氏家族的家训讲:『吾温风俗,百金嫁女,犹谓不足;十金教子,则鼻大如靴。』形象地说出厚嫁的情状。到了清朝,人们还说当地『奁资盛而溺女』(光绪《永嘉县志·风土》)。光绪年间,翰林院检讨王邦玺上书,说民间溺女,有因『抚养维艰』而淹毙的(《大清律例新增统纂集成·刑律斗殴》),是说贫民养不起女儿而被迫淹溺,这是溺女的第三个原因了。

  《点石斋画报·溺女显报》溺女是残忍的不道德的事情,有少数的统治者在那里禁止,可是大多数父母却认为是正常的事。古人大多贫穷,生活条件差,女子劳动力弱,生产收入少,女人多,家庭经济就更差。早在汉代社会上就流行『盗不过五女门』的说法(《后汉书·陈蕃传》),就是讲有几个女孩的家庭必然很穷,小偷也不会光顾。人们以为女儿造成家庭贫困,不要女儿也是不得已的事。再说为了养儿子而不要女儿,人们也认为是常情,因为女儿是人家的人,儿子是香火接代人,两者只能取其一时,只好要男而舍女了。在那个时代,人们就这样把残忍不道德的事情当作合情合理的,这就是那时溺女父母的心情。同治间编写的《雩都县志》卷五《风俗》说:『溺女为俗,相沿已久,皆以为当然。』把溺女当作天经地义的事。依据资料记载,我们知道有这么几个父母溺女时的思想:宁波一个男子连得两个女儿,先后淹死了,到第三个女儿出世,改为焚烧,并绑上石头投到江里。当时有几百人围着观看,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若还是采取淹死的办法,怕她投胎再来,使用火烧的法子可以断绝她,下一胎好生个男孩(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三)。在愚昧迷信和重男轻女思想支配下,他害女儿还以为得计,做得那样『理直气壮』。安徽旌德县人方兰生连得五个儿子,妻子舒氏又怀了孕,别人根据他的思想状况,断定他生女儿要淹死,他的哥哥方帝卜就用著名文人施闰章的《溺女歌》劝他生女儿也要存养,他犹豫不决,妻子怀胎13个月生不下来,这才害怕溺女违犯天意,决定生女孩也要留养。有个叫谢士型的人,妻子有孕,也是打定不要女儿的主意,后来有人给他讲《溺女歌》,他才醒悟,留养女婴(施闰章《愚山先生别集·矩斋杂记·戒溺女》)。方、谢怕『天谴』才改变主意,一般的人没有人给他们讲这种『道理』,不知惧怕,自然不以溺女为非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